2025年2月28日 04:10修改
例句
1.他的作品虽然动听,但可惜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2.她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事,真不愧是我的知音。
1. 通晓音律。
引
1.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礼记·乐记》
2. 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
《太平御览》卷五八一 引 汉 恒谭《新论》
3. 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宋
《意难忘》词
周邦彦
4. 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2. 《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琴。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说“峩峩兮若泰山”;琴音意在流水,子期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引
1. 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三国 魏
《与吴质书》
曹丕
2. 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
唐
《哭李常侍峄》诗
杜甫
3. 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
明
《谢病赠别高参政》诗
唐顺之
4. 〔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艳阳天》第六九章
浩然
3. 指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引
1.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南朝 梁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2. 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南唐
《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
李中
3. 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集外集拾遗·文艺的大众化》
鲁迅
拼音:zhī yīn
词性:名词
解释:指非常了解自己、能够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通常用于形容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例句:他是我多年的知音,我们之间无话不谈。
近义词:知己、挚友
反义词:陌生人、陌路
知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指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相通的理解和共鸣。这一概念源自《列子·汤问》中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时,子期能够准确理解他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后来,子期去世,伯牙断琴绝弦,不再弹琴,因为再无人能理解他的音乐。这个故事体现了知音的珍贵和难得。
在中国文化中,知音不仅限于音乐,也扩展到了朋友、伴侣或其他关系中,形容那些能够深刻理解彼此、心灵相通的人。知音被视为一种难得的情感连接,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高度默契和理解。因此,知音常被用来形容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或伙伴。
知音和友谊虽然都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它们在含义和深度上有所不同。
知音:知音通常指的是在精神层面或情感上能够深刻理解你的人。知音之间往往有着高度的共鸣,能够在思想、情感或艺术上达成默契。知音关系通常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兴趣或经历上,有时甚至不需要频繁的交流也能保持深厚的理解。
友谊:友谊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关系,涵盖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支持和陪伴。友谊可以基于共同的兴趣、经历或单纯的情感联系,通常需要双方在时间、精力和情感上的投入。友谊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从普通朋友到密友,其深度和亲密程度因人而异。
总结来说,知音更强调精神上的理解和共鸣,而友谊则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支持。两者可以共存,但并非所有朋友都能成为知音,反之亦然。
知音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琴瑟和鸣:古琴被视为知音的象征,常用来表达心灵相通的情感。例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故事,展现了通过音乐达到心灵共鸣的境界。
诗词赠答: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对知音的理解和情感。例如,杜甫与李白的诗作互赠,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理解。
书信往来:书信是古代文人表达知音情谊的重要方式。通过书信,他们分享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加深彼此的理解。
共同志趣:知音之间通常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如文学、艺术、哲学等。通过共同的志趣,他们建立起深厚的精神联系。
患难与共: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也是知音的重要表现形式。例如,范仲淹与欧阳修在政治斗争中的相互支持。
这些表现形式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学中知音的丰富内涵,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精神纽带。
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知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兴趣爱好:参与与自身兴趣相关的活动或社群,如读书会、运动俱乐部、艺术工作坊等,通过共同的兴趣结识志同道合的人。
社交媒体: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知乎、豆瓣等,加入相关话题或群组,与有相似观点和兴趣的人交流。
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同样热心公益的人建立联系,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找到知音。
学习与工作环境: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多与同事、同学交流,寻找有共同职业理想或学术兴趣的人。
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如果感到孤独或困惑,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支持小组,与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和倾听。
旅行与交流:通过旅行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接触不同背景的人,拓宽视野,增加找到知音的机会。
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与他人互动,是找到知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