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11:01修改
例句
1.经过警方严密蹲守,犯罪分子终于被全数拿获。
2.在警民的配合下,罪犯被当场拿获。
1. 捉住。
引
1. 遇有打架之人,立将凶器一并拿获,禀官究责枷警。
清
《福惠全书·刑名·禁打架》
黄六鸿
2. 即将本犯拿获,严审究报,以便按律治罪。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
3. 务将陈廉伯、陈恭受拿获归案究办。
《通缉陈廉伯陈恭受电》
廖仲恺
2. 捕获;捉获。
引
1. 及与督抚军门议定赏格,有能打破贼船一只,连人船拿获者,当即赏银五百两。
明
《三沙报捷疏》
唐顺之
2. 知宁郡近有奸细混入充当绿头勇事,业已拿获。
《太平天
3. 有为乡民拿获送官者,官不得已枭示五人。
清
《与许抚部书》
冯桂芬
拼音:ná huò
词性:动词
解释:指抓住或捕获某人或某物,通常用于法律或执法语境中,表示将犯罪嫌疑人或赃物等成功抓获。
例句:警方经过周密部署,终于拿获了这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近义词:捕获、抓获
反义词:释放、放走
拿获通常指的是将犯罪嫌疑人或逃犯抓住并控制的行为。在法律上,拿获是指执法机关通过合法手段将犯罪嫌疑人拘捕,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或审判。这一行为通常涉及逮捕、拘留或扣押等措施,以确保犯罪嫌疑人不会逃避法律制裁。
在法律上,拿获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立案:当警方或其他执法机关接到报案或发现犯罪行为时,首先会进行立案调查。
侦查:执法机关会收集相关证据,进行初步侦查,以确定犯罪嫌疑人及其犯罪事实。
逮捕令申请:如果侦查结果显示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某人涉嫌犯罪,执法机关会向法院申请逮捕令。
逮捕:在获得逮捕令后,执法机关会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逮捕时通常会告知嫌疑人其权利,如保持沉默的权利和聘请律师的权利。
审讯:逮捕后,嫌疑人会被带到警局进行审讯。审讯过程中,执法人员会记录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拘留或保释: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嫌疑人的情况,执法机关可能会决定拘留嫌疑人或允许其保释。
起诉:侦查结束后,检察机关会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决定是否对嫌疑人提起公诉。
审判:如果检察机关决定起诉,案件将进入审判阶段,由法院依法审理并作出判决。
这些步骤确保了拿获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护了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在执法过程中,常见的拿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现场抓捕:执法人员在犯罪行为发生或进行时,直接在现场抓获嫌疑人。
追踪侦查:通过监控、线索追踪等手段,锁定嫌疑人位置后进行抓捕。
诱捕行动:执法人员通过设置陷阱或伪装,引诱嫌疑人现身并实施抓捕。
通缉令抓捕:发布通缉令,借助公众或其他执法机构的协助,抓捕在逃嫌疑人。
包围与搜查:对嫌疑人可能藏匿的区域进行包围和搜查,逐步缩小范围并实施抓捕。
技术手段:利用技术手段如GPS定位、通信监控等,确定嫌疑人位置后进行抓捕。
合作抓捕:与其他执法机构或国际组织合作,跨区域或跨国抓捕嫌疑人。
这些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和案件性质选择使用,以确保有效且合法地拿获嫌疑人。
拿获和逮捕是法律上的两个不同概念,主要区别在于执行的主体和程序:
拿获:通常是指普通公民或非执法人员在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违法行为时将其控制住,等待执法人员到来处理。拿获不是正式的执法行为,而是一种临时的控制措施。
逮捕:是指执法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强制措施,通常需要持有逮捕令(除非是紧急情况)。逮捕是正式的执法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嫌疑人将被带到司法机关进行进一步处理。
简单来说,拿获是非执法人员的临时控制行为,而逮捕是执法人员的正式执法行为。
拿获后的法律后果取决于具体的犯罪行为和适用的法律。通常,被拿获后可能会面临以下法律后果:
刑事指控:如果涉嫌犯罪,可能会被起诉并面临刑事审判。
拘留或逮捕:在调查期间,可能会被拘留或逮捕。
审判:如果被起诉,将需要出庭接受审判,法官或陪审团将决定是否有罪。
刑罚:如果被判有罪,可能会面临罚款、社区服务、缓刑、监禁等刑罚。
记录:犯罪记录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就业、教育和其他生活方面。
具体的法律后果因案件性质、法律条文和司法程序而异。建议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寻求专业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