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旁观的意思

páng guān

旁观

2025年3月12日 05:00修改

拼音páng guān

1.旁观常用意思: 站在局外从一旁观察。

词性动词
近义词 观察 , 睨视 , 观看 , 傍观 , 观望 , 围观
反义词 过问 , 介入 , 参与
例词冷眼旁观

例句 1.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必须要参与其中,不能只是旁观。
2.他不愿意参与争吵,只想在一旁旁观。

旁观引证解释

1. 广泛观察。

1. 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
2. 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 明 《〈停骖录〉摘抄续》 陆深
3. 爹爹严命,限儿的书都看了,题目都做完了,但有余力旁观子史。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2. 从旁观察。

1.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北齐 《颜氏家训·勉学》 颜之推
2. 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唐 《祭柳子厚文》 韩愈
3. 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𬴐助叫,百口而同声者。 明 《戒庵老人漫笔·清明上河图》 李诩
4. 我旁观忽然心里难过,趁有她们在屋,便走了出去。 《寄小读者》五 冰心

3. 在旁边看的人。

1. 犯忌讳以直前,旁观丧胆;吐忠嘉而径去,曾不顾身。 宋 《贺永守沈侍郎德和启》 杨万里
2. 哭泣哀痛,旁观无不动容。 清 《壶天录》卷上 百一居士


相关词 袖手旁观 旁观者清 冷眼旁观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束手旁观

旁观是什么意思

拼音:páng guān

词性:动词

解释:指在一旁观看而不参与其中,通常带有不介入、不干预的意思。

例句:在比赛中,他只是旁观,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近义词:观望、静观

反义词:参与、介入

1. 旁观的定义是什么?

旁观是指在不参与或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某个事件、活动或情况的行为或态度。旁观者通常保持中立,不主动介入或影响所观察的事物。

2. 旁观者在社会事件中的作用是什么?

旁观者在社会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行为和反应可以显著影响事件的进程和结果。旁观者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见证与记录:旁观者可以作为事件的见证者,提供客观的视角和详细的信息,有助于事件的还原和调查。

  2. 干预与支持:在某些情况下,旁观者可以选择介入,提供帮助或支持,从而改变事件的走向。例如,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的及时干预可以挽救生命。

  3. 舆论与影响:旁观者的态度和反应可以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对事件的处理和结果产生压力或推动力。

  4. 心理支持:旁观者的存在本身可以为事件中的受害者或参与者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感到不孤单。

  5. 道德与责任感:旁观者的行为可以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责任感。积极的旁观者行为可以促进社会正义和道德规范。

总的来说,旁观者的作用不仅限于被动观察,他们的主动参与和反应可以对社会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3. 旁观者效应是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的?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在紧急事件中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方式包括:

  1. 责任分散: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从而减少自己的责任感。这导致每个人都期望他人承担责任,结果可能是没有人采取行动。

  2. 社会影响: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评估情况。如果其他人没有采取行动,个体可能会认为情况并不紧急,从而也选择不采取行动。

  3. 评价恐惧:个体可能担心在他人面前采取行动时会被评价或嘲笑,尤其是在不确定如何正确应对的情况下。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选择不采取行动。

  4. 从众心理:在群体中,个体可能会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是消极的。如果大多数人选择不作为,个体也可能选择跟随。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在群体环境中,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

4. 如何在心理学中解释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行为在心理学中通常通过“旁观者效应”来解释。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责任分散:当有多人在场时,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可能会采取行动,从而导致责任被分散,个体感到自己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2. 社会影响:人们往往会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其他人没有采取行动,个体可能会认为情况并不紧急,从而也选择不行动。

  3. 评价焦虑:个体可能会担心自己提供帮助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或行为,从而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因此选择不采取行动。

  4. 信息模糊:在紧急情况下,信息可能不够明确,导致个体不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或如何采取行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在有多人在场时,个体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

5. 如何减少旁观者在紧急情况中的不干预现象?

减少旁观者在紧急情况中的不干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了解旁观者效应,并认识到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的重要性。

  2. 明确责任:在紧急情况下,直接指定某个人去帮助,而不是等待其他人行动。这样可以打破旁观者效应的循环。

  3. 培训应急技能:提供基本的急救和应急处理培训,让更多人具备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的能力和信心。

  4. 鼓励团体行动:鼓励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与周围的人合作,共同采取行动,这样可以减少个人责任分散的感觉。

  5. 建立支持系统:在公共场所设置应急设备,如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并提供使用说明,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行动。

  6. 法律保护: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的人,避免他们因善意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旁观者在紧急情况中的不干预现象,提升社会整体的应急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