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 06:00修改
例句
1.她的美貌与气质浑然天成,令人惊叹不已。
2.这幅画真是天成之作,每一笔都恰到好处。
1. 谓合于自然。
引
1.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七年而天成。”
《庄子·寓言》
2. 五行生克本天成,化化生生自不停。
《水浒传》第八九回
2. 不假人工,自然而成。
引
1. 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
《宋书·谢灵运传论》
2. 阁下负超卓之奇材,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唐
《上襄阳于相公书》
韩愈
3.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宋
《墨池记》
曾巩
4. 其山皆以玲珑石叠垒,峰峦隐映,松桧隆郁,秀若天成。
明
《辍耕录·万岁山》
陶宗仪
5. 天成隘阻设雄关,九塞古称兹独壮。
《题居庸秋望图》诗
沈宗畸
拼音:tiān chéng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事物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为的加工或修饰,具有天然的美或完美。
例句:这幅画的色彩搭配天成,仿佛大自然亲手绘制。
近义词:天然、自然
反义词:人工、人造
“天成”一词通常指自然形成或未经人为干预而形成的事物。它可以用来形容天然的美景、未经雕琢的艺术品或其他自然产生的现象。在某些文化或哲学背景下,“天成”也可能指事物本来的、最自然的状态。具体含义可能会根据上下文有所不同。
“天成”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指自然形成、未经人为雕琢的状态或效果。它常用于描述作品的自然美感或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
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诗歌或散文中,作家常用“天成”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和谐,如山水、花草、天空等,强调其未经人为修饰的原始美感。
艺术创作的灵感:作家或艺术家可能将“天成”视为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美感可以为作品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小说或戏剧中,“天成”可以用来形容人物的天生性格或气质,强调其自然、纯真的一面,而非后天塑造的结果。
文学风格的体现:某些文学作品追求“天成”的风格,即语言和结构上的自然流畅,避免过度雕琢和复杂的修辞,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
主题与哲理的表达:在哲学或寓言类作品中,“天成”可能被用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总之,“天成”在文学作品中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也体现了作家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天成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成”通常指的是自然界自然而然形成的状态或现象,强调一种未经人为干预的原始状态。天成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天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天成是自然界中自发形成的事物或现象,是自然界运行的结果。
天成体现自然规律:天成的事物往往遵循自然规律,如四季更替、山川河流的形成等,展现了自然的秩序和和谐。
天成与人为相对:天成强调自然的本真状态,与人为干预或改造形成对比,体现了对自然原始状态的尊重和崇尚。
总的来说,天成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天成是自然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天成”在哲学中通常指自然生成或天然形成的状态,强调事物的本质和自然规律。它代表了一种无需人为干预、顺应自然发展的理念。在道家哲学中,天成与“无为”思想密切相关,主张人应遵循自然之道,避免过度干预。而在儒家思想中,天成则与“天命”相联系,强调顺应天意,尊重自然秩序。总的来说,天成体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本质真实的追求,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成”通常指自然形成或上天赋予的事物,强调事物原本的状态或自然规律。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顺应,认为万物有其天然秩序,人类应遵循这种秩序。在哲学、艺术和日常生活中,”天成”常被用来形容一种不加人为雕琢、自然而然的完美状态,如天然的美景、未经修饰的艺术作品等。这一概念也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