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 18:10修改
例句
1.每年过年,人们都会回家和亲人完聚。
1. 谓修葺城郭,聚集粮食。
引
1.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左传·隐公元年》
2. 于是缮甲完聚,厉以节义,士皆用命。
《晋书·罗宪传》
3. 彼闻军来,必完聚城守,攻则难拔,野无所掠。
《魏书·崔浩传》
4. 以臣之愚,敺之度塞,限以封略,羁以恩信,完聚缮守,以待其来,则汉长无事矣。
宋
《拟御试武举策》
陈师道
2. 团聚;团圆。亦指男女结为夫妇。
引
1. 谢当今盛明唐圣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
元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
王实甫
2. 倘后父亲想念,搬回一家完聚,也未可知。
《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
3. 我和你自幼相许,今日完聚,不足为奇。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4. 幸娘子挫折无偶,天正欲我两人完聚耳。
清
《聊斋志异·青梅》
蒲松龄
拼音:wán jù
词性:动词
解释:指家庭成员或亲友团聚在一起,通常用于描述久别重逢后的相聚。
例句:多年未见的朋友终于完聚,大家都很高兴。
近义词:团聚、重逢
反义词:分离、离别
在古代文献中,“完聚”一词通常用于描述家庭或宗族成员的团聚或重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使用场景:
家庭团聚:描述家庭成员因各种原因分离后重新团聚的情景,强调家庭的完整和和谐。
宗族重聚:指宗族成员在分散或迁徙后重新聚集在一起,通常与宗族祭祀或重要活动相关。
战争后的团聚:在战争或动乱结束后,人们返回家乡,与家人或族人团聚。
流亡归乡:描述因政治或其他原因流亡在外的人最终返回故土,与家人或族人团聚。
“完聚”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带有情感色彩,强调团聚的喜悦和家庭、宗族的完整性。
完聚和团圆都指的是家人或亲友的聚集,但两者在语境和使用上有所区别。
完聚:通常指家庭成员或亲友在经历分离后重新聚在一起,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含了分离后的重逢。这个词常用于描述家庭成员在长期分离后终于团聚的情景。
团圆:则更强调家人或亲友在特定时刻(如节日或重要场合)的聚集,强调的是聚会的圆满和和谐。例如,中秋节或春节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称为“团圆”。
简而言之,完聚更侧重于分离后的重逢,而团圆则强调聚会的圆满和和谐。
“完聚”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的表达是“团聚”或“相聚”,尤其是在日常口语和现代文学作品中。因此,“完聚”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使用场景相对有限。
在文学作品中,完聚(即圆满的团聚或结局)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家庭团聚:家庭成员在经历分离或困境后最终团聚,如《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与家族成员的离散与团聚。
恋人重逢:恋人在经历波折后终于走到一起,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虽然结局悲剧,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得到了圆满的认可。
友情的修复:朋友之间因误会或冲突而产生隔阂,最终和解并重归于好,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
个人成长与自我和解:主人公在经历一系列挑战后,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并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如《简·爱》中简·爱的成长与自我认同。
社会和谐:故事中的社会或群体在经历动荡后恢复和平与秩序,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最终归顺与社会的稳定。
完聚的表现形式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如何表现取决于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