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 01:41修改
例句
1.在审讯中,他坦白了所干的那些不可告人之事。
2.经过公安机关的连夜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经过。
1. 审理案件时对当事人进行讯问。
引
1. 营卒桑达等醉斗,指斥乘舆。皇城使捕送开封,弃达市。敞移府,问何以不经审讯。
《宋史·刘敞传》
2. 上大怒,命留京王大臣审讯,咸皆引服,查有圻论戍,其余降革有差,人争快之。
清
《啸亭续录·李仲昭》
昭梿
3. 此案尚在审讯,未能结案。
《三侠五义》第十回
4. 他立时把文化教员李风找来审讯俘虏。
《东方》第三部第六章
魏巍
拼音:shěn xùn
词性:动词
解释:指对犯罪嫌疑人或证人进行正式的、详细的询问,以了解事实真相或获取证据。
例句:警方对嫌疑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审讯,最终获得了重要线索。
近义词:讯问、盘问
反义词:无
审讯是指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式,对某人进行详细的询问,以获取信息、查明事实或确认某些情况。它通常用于法律、执法或调查场合,目的是获取真相或证据。
审讯在法律程序中主要用于收集证据和查明案件事实。通过审讯,执法人员可以获取犯罪嫌疑人、证人或相关人员的陈述,从而帮助确定案件的真实情况。审讯过程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确保被审讯者的权利得到保护,避免使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审讯结果可以作为法庭审判的重要依据,帮助法官和陪审团做出公正的裁决。
审讯中常用的技巧包括:
建立信任:通过友好和尊重的态度,减少被审讯者的防御心理,使其更愿意合作。
开放式提问:使用开放式问题鼓励被审讯者详细回答,而不是简单的“是”或“否”。
重复和确认:重复被审讯者的回答以确认理解,并发现可能的矛盾或漏洞。
沉默:适当使用沉默,给被审讯者压力,促使其主动提供更多信息。
逐步施压:从轻松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压力,以揭示更多真相。
观察非语言信号:注意被审讯者的身体语言、表情和语气,以判断其诚实度。
利用已知信息:使用已知的事实或证据,引导被审讯者承认或解释更多信息。
心理战术:通过心理战术,如制造紧迫感或利用被审讯者的情感,促使其提供关键信息。
这些技巧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确保审讯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审讯和调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在于目的、方法和执行者。
目的:
调查:通常是为了收集信息、查明事实或收集证据,可能涉及犯罪、事故或其他事件。调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真相。
审讯:通常是在已经掌握一定证据或信息的基础上,针对特定个人进行的问询,目的是获取供词、确认事实或进一步挖掘信息。
方法:
调查:可能包括访谈、证据收集、现场勘查、数据分析等多种手段,通常是一个较为广泛和系统的过程。
审讯:主要是通过直接问询、对话或心理策略等方式,针对特定个体进行深入询问。
执行者:
调查:可以由警察、侦探、记者、研究人员等多种角色进行,具体取决于调查的性质。
审讯:通常由执法机构或司法系统内的专业人员(如警察、检察官)执行,通常发生在刑事案件或法律程序中。
总结来说,调查是一个广泛的、信息收集的过程,而审讯是针对特定个体的深入问询。
在审讯中保障被审讯者的权利是法律和道德的重要责任。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
知情权:被审讯者有权了解自己被指控的罪名和相关的法律依据。
沉默权:被审讯者有权保持沉默,不被迫自证其罪。
律师帮助权:被审讯者有权获得律师的帮助,并在必要时由律师陪同审讯。
公正审讯:审讯过程应公正、透明,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胁迫或暴力。
记录审讯过程:审讯过程应被完整记录,以确保其合法性和透明度。
及时通知家属:被审讯者有权及时通知其家属或指定的联系人。
健康保障:被审讯者的身心健康应得到保障,避免任何形式的虐待或不当对待。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审讯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护被审讯者的基本人权。
审讯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权与尊严:确保被审讯者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不受侵犯,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身体或心理虐待。
公正与公平:审讯过程应公正透明,避免偏见和歧视,确保所有人平等对待。
信息真实性:审讯者应避免使用威胁、欺骗或其他手段强迫被审讯者提供虚假信息。
法律合规:审讯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心理影响:审讯者应关注被审讯者的心理状态,避免对其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隐私保护:审讯过程中涉及的敏感信息应严格保密,防止泄露给无关人员。
这些问题在审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确保审讯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审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框架下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体系:不同国家采用的法律体系不同,如大陆法系、普通法系和伊斯兰法系等。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通常依赖成文法典,审讯过程较为正式和结构;普通法系国家(如美国、英国)则更依赖判例法,审讯过程中律师和法官的作用更为突出;伊斯兰法系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则依据伊斯兰教法进行审讯。
权利保障: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如沉默权、律师在场权和知情权。而在一些国家,嫌疑人的权利可能受到限制,甚至在审讯过程中可能面临强迫供述或虐待。
审讯程序:审讯程序在不同国家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审讯通常包括初步询问、正式审讯和法庭审判等多个阶段;而在一些亚洲国家,审讯过程可能更为直接,且法律程序相对简化。
证据标准:不同国家对证据的要求和标准不同。在普通法系国家,证据标准通常较高,要求“排除合理怀疑”;而在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标准可能相对宽松,法官在评估证据时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审讯的方式和态度。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较强的国家,审讯可能更注重社会和谐和集体利益;而在个人主义文化较强的国家,审讯则更注重个人权利和公正。
总体而言,审讯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法律体系、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国的司法实践和法律制度。
审讯在刑事案件中主要用于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证据,帮助调查人员了解案件真相。具体应用包括:
获取口供:通过审讯,警方可以获取犯罪嫌疑人关于犯罪事实的陈述,这有助于案件的侦破。
核实证据:审讯过程中,警方可以通过嫌疑人的回答核实已有的证据,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发现新线索:审讯可能揭示出新的线索或证据,帮助调查人员进一步深入调查。
心理战术:审讯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战术,如压力测试或情感引导,促使嫌疑人坦白或提供更多信息。
法律程序:审讯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嫌疑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同时为法庭提供必要的证据。
审讯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确保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审讯中的心理战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建立信任:审讯者可能会通过友好的态度和对话,试图与嫌疑人建立信任关系,使其放松警惕,从而更容易透露信息。
施加压力:通过严厉的语气、长时间的审讯或威胁性言辞,审讯者可以施加心理压力,迫使嫌疑人感到不安,从而促使其坦白。
利用矛盾:审讯者可能会利用嫌疑人陈述中的矛盾或不一致之处,质疑其可信度,迫使其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制造孤立感:通过将嫌疑人与外界隔离,审讯者可以制造一种孤立感,使其感到无助,从而更容易屈服。
提供虚假信息:审讯者可能会提供虚假的证据或信息,误导嫌疑人,使其误以为审讯者已经掌握了所有事实,从而促使其坦白。
利用时间压力:通过设定时间限制或暗示审讯即将结束,审讯者可以增加嫌疑人的焦虑感,促使其尽快做出决定。
利用情感:审讯者可能会利用嫌疑人的情感,如恐惧、内疚或焦虑,来影响其心理状态,从而促使其坦白。
这些战术通常结合使用,目的是为了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获取所需的信息。
审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辅助:随着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审讯过程可能会更多地依赖技术手段,如语音分析、面部表情识别和生物反馈技术,以增强对嫌疑人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理解。
法律与伦理规范:随着审讯技术的发展,相关的法律和伦理规范也将不断更新,以确保审讯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保护嫌疑人的权利。
心理与行为科学的应用:审讯将更加注重心理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来获取信息,减少对强制手段的依赖。
国际合作与标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讯方法和标准可能会趋向于国际化,各国之间可能会加强合作,制定统一的审讯标准和最佳实践。
培训与专业化:审讯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审讯技术和法律知识,提高审讯的效率和效果。
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审讯方法向更加科学、公正和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