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事故的意思

shì

事故

2025年3月10日 21:31修改

拼音shì gù

1.事故常用意思: 意外的变故或灾祸(多指安全方面的)。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事端 , 差错 , 岔子 , 事情
例词交通事故
例词责任事故

例句 1.司机酒后驾车是造成本次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2.在高空作业时,你一定要小心防范事故的发生。

事故引证解释

1. 事情;问题。

1. 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周礼·秋官·小行人》
2. 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 唐 《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 白居易
3. 原(丁原)正秉烛观书,见布(吕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 《三国演义》第三回
4. 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
5. 我知道你,你一定有什么事故,你喜欢恋爱,我就不问。 《韦护》第十二章十二 丁玲

2. 变故。

1. 自元康已来,事故荐臻,法禁滋漫。 《晋书·刑法志》
2. 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 唐 《上张仆射书》 韩愈
3. 既恐饱私橐而损公家,尤虑拂商情而滋事故。 清 《瞑庵杂识》卷二 朱克敬
4. 幸而井里水浅,又救得及时,没有酿成重大事故。 《东方》第四部第七章 魏巍

3. 缘故;原因。

1. 十数年音信不闻不知,今做到成都府尹,特交承局远来,必有事故。 《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
2. 子龙此去,必有事故。 《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3. 刘锦衣回了宅,相见过,说了来京的事故。 《醒世姻缘传》第五回
4. “怎么,那匣子不是英雄吗?”或一个不知事故的同伴问。 《鸭子·水车》 沈从文

4. 借口;事由。

1. 曹丕衔其旧恨,欲寻事故杀之。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2. 〔唐氏〕寻个事故,将胡氏毒打一顿,剥去衣衫,贬他在使婢队里。 《古今小说·木棉庵郑虎臣报冤》


事故是什么意思

拼音:shì gù

词性:名词

解释:指意外发生的、通常带来不良后果的事件,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

例句:昨天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多人受伤。

近义词:意外、事件

反义词:无

1. 事故的定义是什么?

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非预期的、通常造成损害或伤害的事件。它可能是由于人为失误、设备故障、自然因素或其他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的。事故的范围可以从轻微的财产损失到严重的生命威胁。

2. 常见的事故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事故类型包括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火灾事故、溺水事故、触电事故、中毒事故、爆炸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等。每种事故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

3. 如何预防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遵守交通规则:严格遵守交通信号、限速标志和其他交通法规。

  2. 保持车距: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避免急刹车导致追尾。

  3. 避免疲劳驾驶:确保在驾驶前有充足的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驾驶。

  4. 不酒驾:饮酒后绝对不要开车,酒精会严重影响判断和反应能力。

  5. 定期检查车辆:确保车辆的刹车、轮胎、灯光等关键部件处于良好状态。

  6. 注意行人:特别是在学校区域和交叉路口,要特别注意行人和非机动车。

  7. 避免分心:驾驶时不要使用手机、吃东西或进行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8. 使用安全带:无论驾驶员还是乘客,都应系好安全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4. 事故发生后应如何处理?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1. 确保安全:首先确保事故现场的安全,避免二次伤害。如果必要,疏散人员并设置警示标志。

  2. 救助伤者:立即检查是否有人员受伤,并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如果伤势严重,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3. 报警: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拨打报警电话(如110或120)报告事故,并提供准确的事故地点和情况描述。

  4. 保护现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持事故现场的原状,以便警方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5. 记录信息:记录事故的详细情况,包括时间、地点、涉及人员、车辆信息等,并拍摄现场照片作为证据。

  6. 联系保险公司:如果是交通事故或其他涉及保险的事故,及时联系保险公司进行理赔处理。

  7. 寻求法律帮助:如果事故涉及法律责任或赔偿问题,建议咨询律师以了解相关法律权益和程序。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处理事故并减少后续问题的发生。

5. 事故调查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事故调查的主要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准备和计划:确定调查的目标、范围和资源,组建调查团队,并制定调查计划。

  2. 现场勘查:迅速到达事故现场,确保安全,收集现场证据,如照片、视频、物证等。

  3. 信息收集:通过访谈目击者、查阅记录、分析设备数据等方式,收集与事故相关的所有信息。

  4. 分析原因:使用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如根因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来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5. 制定报告:将调查结果整理成详细的报告,包括事故的经过、原因、责任方以及建议的改进措施。

  6. 提出建议:基于调查结果,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7. 实施改进:将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改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并进行后续跟踪和评估。

这些步骤有助于全面理解事故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来发生类似事件。

6. 事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事故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对个人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可能导致受伤、残疾甚至死亡,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

  2. 心理创伤:事故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3. 经济负担:医疗费用、康复费用和可能失去工作能力带来的经济压力。

  4. 生活质量下降:长期的身体和心理问题可能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对社会的影响:

  1. 经济损失:事故可能导致生产力下降、医疗资源消耗增加以及相关的保险和赔偿费用。

  2. 社会资源负担:需要投入更多的医疗、法律和社会服务资源来处理事故后果。

  3. 公共安全意识:事故可能引发公众对安全的关注,促使政府和企业加强安全措施。

  4. 社会心理影响:频繁的事故可能导致社会普遍的安全感下降,影响社会稳定。

总之,事故不仅对个人造成直接的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还可能对社会整体的经济、资源和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7. 如何减少工作场所的事故发生率?

减少工作场所的事故发生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实现:

  1. 安全培训:定期为员工提供全面的安全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潜在风险和安全操作程序。

  2. 风险评估:定期进行工作场所的风险评估,识别和消除潜在的危险源。

  3. 安全设备:提供并确保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如安全帽、手套、护目镜等。

  4. 清晰标识:在工作场所清晰标识危险区域和紧急出口,确保员工能够快速识别和应对紧急情况。

  5. 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设备,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事故。

  6. 建立安全文化:鼓励员工报告安全隐患和不安全行为,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使安全成为每个人的责任。

  7. 应急预案: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确保员工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工作场所的事故发生率,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8. 事故责任如何划分?

事故责任的划分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 过错原则:根据事故发生时各方是否存在过错来确定责任。如果一方存在过错,如违反交通规则或疏忽大意,通常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2. 因果关系:确定事故的发生与各方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某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事故,通常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3. 责任比例:在某些情况下,事故责任可能由多方共同承担,责任比例根据各方的过错程度和因果关系来确定。

  4. 法律规定:具体的责任划分还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5. 证据支持:事故责任的划分通常需要依据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监控录像等证据。

在实际操作中,交警部门或法院会根据上述原则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各方责任,并出具责任认定书。

9. 事故应急响应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事故应急响应的关键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流程。

  2. 快速反应: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控制事态发展。

  3. 信息沟通: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协调各方资源。

  4. 资源配置:准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救援顺利进行。

  5. 培训演练:定期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6. 事后评估:事故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估,改进应急预案。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有效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10. 事故预防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事故预防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劳动安全与健康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了企业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防止工作场所的事故。

  2. 交通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旨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3. 环境保护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4. 建筑安全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规定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安全标准,防止建筑事故。

  5. 消防安全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了建筑物和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措施,防止火灾事故。

  6. 特种设备安全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针对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防止设备事故。

这些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具体的安全标准和措施,帮助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