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1日 02:20修改
例句
1.风闻他要出国了,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1. 经传闻而得知。
引
1. 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
《汉书·南粤传》
2. 天子风闻外边公论,亦有厌倦之意,遂从其请,以使相判江宁府。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 王菊生早已风闻,刘雨生跟盛佳秀十分相好,只差拜堂了。
《山乡巨变》下二十
周立波
2. 经传说得知的消息。
引
1. 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察察为政。
《晋书·顾和传》
2. 他时若有风闻入,我和你一一还当奏圣明。
元
《陈州粜米》楔子
3. 于是接着是清党,详细的事实,报章上是不大见的,只有些风闻。
《三闲集·通信》
鲁迅
3. 见“風聞言事”。
引
4. 指御史。
引
1. 而况职匪风闻,古有常守。
宋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
叶
拼音:fēng wén
词性:动词
解释:通过传闻或间接的方式得知某件事情或消息,通常带有不确定性。
例句:我只是风闻他可能要离职,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近义词:传闻、耳闻
反义词:确知、证实
风闻通常指未经证实的传闻或消息,通常通过口耳相传或非正式渠道传播。这些消息可能包含一定的真实性,但也可能带有夸大或虚假的成分。风闻常常在社会中广泛流传,但在正式确认之前,它们不应被视为事实。
风闻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多种重要角色。首先,它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是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风闻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其次,风闻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起到了监督和舆论的作用,民间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官员的行为和政府的政策,从而形成一种非正式的监督机制。此外,风闻有时也被用于传播谣言或制造舆论,影响公众意见或政治决策。总的来说,风闻在古代社会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现象,既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社会互动和政治活动的一部分。
风闻和谣言的主要区别在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风闻通常指未经证实的消息或传闻,可能是基于部分事实或推测,但并不一定具有恶意或误导性。它可能是公众对某事件的初步猜测或讨论。
谣言则通常指故意传播的虚假信息,目的是误导或操纵他人。谣言往往缺乏事实依据,可能是为了制造恐慌、损害他人声誉或达到某种目的。
简而言之,风闻更偏向于未经证实的信息,而谣言则是有意传播的虚假信息。
风闻在现代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快速传播信息:风闻往往通过口口相传或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覆盖大量受众,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中。
引发公众讨论:风闻常常能够引发公众的好奇心和讨论,推动社会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思考,有时甚至能够影响舆论导向。
补充传统媒体报道:在传统媒体无法及时或全面报道的情况下,风闻可以作为信息来源的补充,提供更多背景信息或不同视角。
验证和追踪:新闻机构和公众可以通过风闻获取线索,进一步追踪和验证事件的真实性,从而挖掘出更多细节或真相。
影响决策:在某些情况下,风闻可能影响公众或决策者的判断,尤其是在信息不透明或官方信息不足的情况下。
需要注意的是,风闻的真实性往往难以保证,因此在新闻传播中应谨慎对待,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辨别风闻的真实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核实信息来源:检查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是否来自权威机构或可信的媒体。避免轻信社交媒体或未经证实的渠道。
多方验证:通过多个独立的信息来源进行交叉验证,看看是否有其他渠道也报道了相同的消息。
检查细节:关注消息中的具体细节,如日期、地点、人物等,看是否有不一致或可疑之处。
逻辑判断:分析消息的内容是否符合常理,是否有明显的逻辑漏洞或夸大其词的成分。
专家意见:如果涉及专业领域,可以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或分析,以判断消息的可信度。
等待官方确认:对于重大或敏感的消息,最好等待官方或权威机构的正式确认,避免过早下结论。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辨别风闻的真实性,减少被虚假信息误导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