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18:31修改
例句
1.我鼻子上长了个脓包,都两个星期了还没下去。
例句
1.他什么事也做不好,真是一个脓包。
1. 身体某部组织化脓时因脓液积聚而形成的隆起物。
引
2. 比喻无用的人。
引
1. 猴王笑道:“脓包!脓包!我已饶了你,你快去报信!”
《西游记》第四回
2. 谁知他是个脓包,这一点他就担不起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
3. 你们这些脓包,一点勇气也没有。
《惊蛰》
茅盾
4. 打胜了不要笑,打败了不许哭,哭的就是脓包!
《上海屋檐下》第二幕
夏衍
拼音:nóng bāo
词性:名词
解释:指皮肤或组织内因感染而形成的含有脓液的肿块,通常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
例句:他的手臂上长了一个脓包,医生建议他尽快处理。
近义词:脓肿
反义词:无
脓包是指皮肤或组织内因感染而形成的含有脓液的局部肿胀。它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伴随着炎症、红肿、疼痛和脓液积聚。脓包常见于毛囊炎、疖肿等皮肤感染情况。
脓包的形成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通过皮肤破损或毛囊进入体内,引发感染并形成脓液。
毛囊炎:毛囊被细菌感染,导致炎症和脓液积聚。
皮肤创伤:割伤、擦伤或刺伤等皮肤损伤可能导致细菌侵入,形成脓包。
免疫系统问题: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导致脓包形成。
卫生不良: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皮肤有伤口时,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某些皮肤病:如痤疮、湿疹等皮肤病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增加感染机会。
如果脓包持续不愈或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疼痛加剧),建议及时就医。
脓包的常见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皮肤表面出现脓液积聚的凸起,有时伴有发热或全身不适。脓包周围的皮肤可能感觉温热,按压时疼痛加剧。严重时,脓包可能会破裂,排出脓液。
治疗脓包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保持清洁: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脓包及其周围区域,避免感染扩散。
热敷:用温水浸湿的毛巾敷在脓包上,每次10-15分钟,每天数次,以促进脓液排出。
不要挤压:避免用手挤压脓包,以免感染扩散或导致更严重的皮肤损伤。
使用抗菌药膏:在脓包上涂抹抗菌药膏,如新霉素或多粘菌素B,以防止感染。
覆盖伤口: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覆盖脓包,保持伤口清洁并防止进一步感染。
就医:如果脓包较大、疼痛剧烈、伴随发烧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医生进行引流或开具抗生素治疗。
注意:如果脓包发生在面部、脊柱附近或其他敏感区域,建议直接就医,避免自行处理。
预防脓包的关键在于保持皮肤清洁和健康,避免细菌感染。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腋下和腹股沟。
避免挤压痘痘:挤压痘痘可能导致细菌进入皮肤深层,增加感染风险。
使用抗菌产品:在容易长痘的皮肤上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洁面产品或乳液。
保持衣物清洁:经常更换和清洗衣物,尤其是内衣和袜子,避免细菌滋生。
避免过度摩擦: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保持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及时处理伤口:任何皮肤上的小伤口都应尽快清洁并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脓包的发生率。
脓包和脓肿都是皮肤或组织中的感染性病变,但它们在表现和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
脓包通常是指皮肤表面或浅层组织中的小型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并含有脓液。脓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毛囊炎或小伤口感染。
脓肿则是指更深层的组织感染,通常形成一个充满脓液的腔。脓肿可能比脓包更大,疼痛更剧烈,且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脓肿通常需要医疗干预,如切开引流或抗生素治疗。
总结来说,脓包较浅且较小,而脓肿较深且较大,通常需要更专业的处理。
脓包(也称为疖子或毛囊炎)的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察:
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加上青春期激素变化,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脓包。青春期的高激素水平可能导致皮脂腺过度活跃,增加毛囊堵塞和感染的风险。
成年人:成年人也会出现脓包,尤其是那些皮肤油脂分泌较多或生活习惯影响皮肤健康的人。成年人中,20至30岁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脓包的困扰,因为这一阶段的激素水平仍然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通常会变得较干燥,皮脂腺活动减少,因此脓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然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可能较弱,如果出现脓包,恢复时间可能会更长。
总的来说,脓包的发生率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较高,而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低。具体的发生率还受到个人卫生习惯、饮食、健康状况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在治疗脓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保持清洁:定期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洁患处,避免感染扩散。
避免挤压:不要挤压或刺破脓包,这可能导致感染加重或扩散。
使用抗生素:如果医生开具了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应按时使用。
热敷:可以轻轻热敷患处,帮助脓液排出,但不要过度用力。
保持干燥:确保患处干燥,避免潮湿环境,这有助于愈合。
避免摩擦:穿戴宽松的衣物,避免摩擦患处。
观察症状:如果出现发热、红肿加剧或脓液增多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如果脓包较大或症状严重,建议尽早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