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08:40修改
例句
1.他向公司领导密告了同事的违规行为。
2.在古代,很多人因为被密告而被官兵抓捕。
1. 秘密地报告;秘密地告诉。
引
1. 会友人上郡太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
《后汉书·皇甫规传》
2. 次日公线密告养素,即呼群犬咸至,惟不见此犬。
明
《戒庵老人漫笔·犬怪》
李诩
3. 适秋岳来探病,其怪隐匿床下瓶内,家人密告之。
清
《述异记·求藏见怪》
东轩主人
2. 秘密地告发。
引
1. 尤其是一想起刘栓儿密告周世忠那件事,古佩雄抑制不住地怒火升腾起来。
《将军河》第一部第三九章
管桦
3. 不让人知道的告发信。
引
1. 么吵吵的第二个儿子,因为缓役了四次,又从不出半文钱壮丁费,好多人讲闲话了;加之,新县长又宣布了要整顿“役政”,于是他就赶紧上了封密告,而在三天前被兵役科捉进城了。
《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
拼音:mì gào
词性:动词
解释:秘密地告诉或报告某人某事,通常指私下里向有权势的人或机构透露信息,可能涉及告密或举报。
例句:他密告了同事的不当行为,导致公司内部展开调查。
近义词:告密、举报
反义词:公开、坦白
密告在法律上通常被视为一种举报行为,其规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一般来说,法律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公民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在许多国家,举报人享有保密权,以防止因举报而遭受报复。此外,一些法律还规定了举报奖励制度,以激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然而,恶意举报或虚假举报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因为这种行为可能会损害他人名誉或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举报时,应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并遵循相关法律程序。
如果你需要了解具体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建议查阅当地的法律条文或咨询法律专业人士。
密告,即暗中向有关方面举报他人行为,可能对社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密告有助于揭露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例如,在反腐败、打击犯罪等行动中,密告往往能提供关键线索。然而,密告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破坏人际关系、引发信任危机,甚至导致冤假错案。如果密告被滥用,还可能助长恶意举报和诬告行为,损害社会和谐。因此,密告的使用需谨慎,应确保其动机正当、证据充分,并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
保护密告者的隐私和安全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技术手段、法律保护和组织政策。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
匿名举报渠道:提供安全的匿名举报平台,如加密的在线表单或专用的举报热线,确保密告者的身份不会被泄露。
数据加密:使用强加密技术保护举报信息,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最小化信息收集:仅收集必要的举报信息,避免询问可能暴露密告者身份的个人信息。
严格的访问控制:限制能够访问举报信息的人员,并记录所有访问行为,确保信息仅由授权人员处理。
法律保护:确保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密告者免受报复,如《举报人保护法》。
培训和意识提升:对处理举报信息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保护密告者隐私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操作规范。
心理支持:为密告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可能的压力和焦虑。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密告者的隐私和安全,鼓励更多人勇敢地揭露不当行为。
密告和举报虽然都涉及向有关方面提供信息,但它们在动机、目的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密告:
动机:通常带有个人目的,可能是为了报复、陷害或获取某种利益。
目的:往往是为了通过秘密手段损害他人或达到某种私利。
方式:通常是秘密进行的,可能缺乏确凿证据,甚至可能包含虚假信息。
举报:
动机:通常出于公共利益或道德责任感,旨在揭露不法行为或维护正义。
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制止违法行为或保护公众利益。
方式:通常是公开或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提供的信息较为可信且有据可查。
总的来说,举报更倾向于正义和法律支持,而密告则可能带有不正当的动机和手段。
密告在现代社会中有多种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内部举报:员工可以通过内部举报机制揭发公司内部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如贪污、欺诈、性骚扰等,以维护企业的合规性和道德标准。
政府与公共部门:公民或公职人员可以通过举报渠道揭露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中的腐败、滥用职权或其他违法行为,促进透明度和问责制。
环境保护:个人或组织可以举报环境污染、非法排放或破坏生态的行为,帮助执法机构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者可以通过举报揭发产品或服务中的欺诈行为、安全隐患或虚假宣传,维护自身权益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医疗与公共卫生:在医疗领域,举报可以用于揭露医疗事故、药品安全问题或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不当行为,保障公众健康。
学术诚信:在学术界,举报可以用于揭露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数据造假等,维护学术研究的诚信和公正。
这些应用场景表明,密告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和制衡角色,有助于维护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
密告的道德和法律界限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道德界限:
动机:密告者的动机应当是为了公共利益或防止更大的伤害,而不是出于个人恩怨或私利。
真实性:密告者应确保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的,避免散布虚假或误导性信息。
最小伤害原则:在揭露问题时,应尽量减少对相关人员的伤害,避免不必要的隐私泄露或名誉损害。
法律界限:
合法性:密告行为本身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
保护措施:许多国家和地区有法律保护密告者免受报复,如美国的《密告者保护法》。
责任:如果密告者提供的信息不实或恶意诽谤,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和赔偿责任。
透明度与程序:
内部渠道优先:在大多数情况下,密告者应首先通过内部渠道报告问题,只有在内部渠道无效或问题严重时,才考虑公开曝光。
透明性:密告过程应尽可能透明,确保各方都能理解和支持密告行为。
总之,密告行为应当在道德和法律框架内进行,确保其正当性和合法性,同时保护密告者及相关人员的权益。
密告在反腐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揭露隐蔽的腐败行为:腐败活动往往在隐秘中进行,密告为知情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式,可以揭露那些不易被发现的腐败行为。
增强监督力度:通过密告,公众可以参与到反腐败的监督中,增加了对公职人员和机构的外部监督力量,有助于减少腐败的发生。
提供证据线索:密告者通常掌握一些关键信息或证据,这些线索可以帮助调查机构更有效地展开调查,加速案件的侦破。
保护举报人权益: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保护举报人的法律和机制,确保举报人不会因揭露腐败行为而遭受报复,从而鼓励更多人参与反腐败行动。
促进透明度和问责制:密告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促使相关人员更加谨慎和负责,减少腐败的机会。
总的来说,密告是反腐败斗争中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地揭露和打击腐败行为,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