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 20:51修改
例句
1.这座阴森的城堡令人感到无比恐怖。
2.昨晚电视上放映的恐怖片把我吓得魂不附体。
1. 感到可怕而畏惧。
引
1. 城人恐怖,期将必降。
《六韬·略地》
2. 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
《后汉书·董卓传》
3. 蔡氏举族大恐怖,虽白昼不敢正视。
宋
《括异志·蔡侍禁》
张师正
4. 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复恐怖。
清
《聊斋志异·王六郎》
蒲松龄
5.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最后一次的讲演》
闻一多
6. 这个岛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
郭小川
2. 威胁;恫吓。
引
1. 威我也。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
2. 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
宋
《涑水记闻》卷一
司马光
3. 鬼无所栖,乃来与我争屋,时时现恶状,恐怖小儿女。
清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
纪昀
4. 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
鲁迅
拼音:kǒng bù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极度害怕或令人感到极度恐惧的状态或事物。
例句:夜晚独自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我感到非常恐怖。
近义词:可怕、惊悚
反义词:安宁、平静
恐怖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由对危险、威胁或未知事物的极度恐惧引发。它可能伴随着生理上的反应,如心跳加速、出汗、颤抖等,并且常常与焦虑和不安感相关。恐怖在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常被用来制造紧张和悬疑的氛围。
恐怖与惊悚是两个相关但有所区别的文学和电影类型。恐怖通常通过营造恐惧、不安和惊吓的氛围来引发观众的强烈情绪,常常涉及超自然元素、怪物或极端暴力,旨在让观众感到害怕或不适。惊悚则更侧重于紧张和悬疑,通过复杂的情节、心理博弈和未知的威胁来保持观众的兴趣,通常不依赖于超自然元素,而是通过现实中的危险或阴谋来制造紧张感。简而言之,恐怖更注重制造恐惧,而惊悚更注重制造紧张和悬念。
恐怖心理的成因通常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因:
生物学因素:某些人可能天生对恐惧更为敏感,这可能与遗传或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有关。例如,杏仁核(大脑中处理恐惧的区域)的活动增加可能导致更强的恐惧反应。
心理学因素:过去的创伤经历,如童年时期的虐待、事故或目睹暴力事件,可能使人更容易产生恐怖心理。此外,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也可能加剧对恐惧的敏感度。
环境因素:成长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当下的生活压力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恐惧感。例如,生活在不安全的社区或经常接触恐怖片等媒体内容可能增加恐怖心理。
认知因素: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对威胁的认知也会影响恐怖心理。例如,过度关注负面信息或倾向于将无害的事物解释为威胁的人更容易感到恐惧。
社会因素: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也可能影响恐惧感。例如,孤立无援或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恐怖心理。
总的来说,恐怖心理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人的成因可能有所不同。
恐怖文化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因文化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中恐怖文化的典型表现:
日本:日本的恐怖文化常以幽灵(如“怨灵”)和妖怪为主题,代表作包括《午夜凶铃》和《咒怨》。日本恐怖片注重心理恐怖和氛围营造,往往通过缓慢的节奏和暗示来制造恐惧感。
美国:美国的恐怖文化通常以血腥、暴力和超自然现象为主,如僵尸、吸血鬼和连环杀手。代表作有《电锯惊魂》和《闪灵》。美国恐怖片常依赖特效和视觉冲击来吓唬观众。
韩国:韩国的恐怖文化常结合社会问题和家庭伦理,如《哭声》和《蔷花,红莲》。韩国恐怖片往往在恐怖元素中融入情感纠葛和人性探讨,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泰国:泰国的恐怖文化常以佛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为基础,如《鬼影》和《鬼夫》。泰国恐怖片通常包含宗教仪式和诅咒元素,强调因果报应和超自然力量。
印度:印度的恐怖文化常与神话和民间故事相结合,如《鬼纳特》系列。印度恐怖片往往在恐怖情节中穿插歌舞和喜剧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
英国:英国的恐怖文化以哥特式恐怖和心理恐怖为主,如《德古拉》和《鬼魂》。英国恐怖作品常通过历史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来营造恐怖氛围。
这些国家的恐怖文化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背景。
恐怖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电影时期。以下是恐怖电影的主要发展阶段:
默片时代(1890s-1920s):恐怖电影的雏形出现在默片时代,早期的代表作包括《科学怪人》(1910)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这些电影主要通过视觉效果和氛围营造恐怖感。
经典恐怖片时代(1930s-1940s):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恐怖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环球影业推出的《德古拉》(1931)和《科学怪人》(1931)成为经典,奠定了吸血鬼和怪物电影的基础。
心理恐怖片时代(1950s-1960s):这一时期的恐怖电影开始探索心理恐怖,代表作包括希区柯克的《惊魂记》(1960)和罗曼·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这些电影通过复杂的剧情和角色心理来制造恐惧。
恐怖片的多元化发展(1970s-1980s):这一时期恐怖电影类型多样化,出现了《驱魔人》(1973)、《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和《月光光心慌慌》(1978)等经典作品。恐怖电影开始涉及超自然、连环杀手和丧尸等题材。
现代恐怖片(1990s-2000s):90年代和2000年代,恐怖电影继续创新,出现了《女巫布莱尔》(1999)和《电锯惊魂》(2004)等作品。这一时期的恐怖电影常常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恐惧元素,如科技和疾病。
当代恐怖片(2010s至今):近年来,恐怖电影在风格和主题上更加多样化,出现了《逃出绝命镇》(2017)和《遗传厄运》(2018)等作品。这些电影不仅在视觉上吓人,还探讨了社会和文化问题。
恐怖电影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恐惧和焦虑,同时也展示了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创作者的创新。
恐怖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德古拉》(布拉姆·斯托克)、《厄舍府的倒塌》(爱伦·坡)、《闪灵》(斯蒂芬·金)和《克苏鲁的呼唤》(H.P.洛夫克拉夫特)。这些作品通过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主题,展现了恐怖文学的多面性和深度。
恐怖游戏的设计理念通常围绕创造紧张、恐惧和不安的氛围,以吸引玩家并增强沉浸感。以下是一些关键设计理念:
氛围营造:通过音效、光影和场景设计来营造压抑、恐怖的环境,使玩家感到不安。
心理恐惧:利用未知、悬念和暗示来引发玩家的心理恐惧,而不是依赖过多的视觉惊吓。
有限资源:限制玩家的资源(如武器、弹药或生命值),增加游戏的紧张感和挑战性。
叙事驱动: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发展,让玩家在探索中逐渐揭开谜团,增强代入感。
互动设计:设计需要玩家主动参与的解谜或逃脱机制,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和紧张感。
不可预测性:通过随机事件或敌人行为的不确定性,保持玩家的警惕和恐惧感。
这些设计理念共同作用,旨在为玩家提供一种深刻而难忘的恐怖体验。
恐怖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能导致广泛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使人们感到脆弱和无力。其次,恐怖事件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此外,恐怖还可能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使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怀疑和戒备。长期来看,恐怖还可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例如减少外出、避免人群聚集等,从而影响社会互动和经济发展。最后,恐怖事件可能引发集体创伤,导致整个社会在心理上受到持久的影响。
恐怖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技术融合: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进步,恐怖艺术作品将更加沉浸式和互动化。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技术体验到更为逼真和个性化的恐怖场景。
跨界合作:恐怖艺术可能会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游戏、音乐等)更加紧密地结合,创造出多维度的恐怖体验。例如,恐怖电影与互动游戏的结合,或恐怖音乐与视觉艺术的融合。
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恐怖艺术将更多地吸收和反映不同文化的恐怖元素和民间传说,从而丰富其内容和表现形式。
心理深度:未来的恐怖艺术可能会更加注重心理层面的恐怖,探讨人类内心的恐惧、焦虑和不安,而不仅仅是依靠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社会议题:恐怖艺术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当代社会议题,如气候变化、科技伦理、政治动荡等,通过恐怖的形式引发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个性化体验:随着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发展,恐怖艺术作品可能会根据观众的个人偏好和恐惧类型,定制出更为个性化的恐怖体验。
这些趋势将使恐怖艺术在未来继续吸引和挑战观众,同时也在艺术和技术领域开辟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