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 11:02修改
例句
1.生日宴会上,朋友们等着她许愿吹蜡烛。
例句
1.他还妄图用请客送礼、封官许愿等办法掩盖他贪污受贿的事实。
1. 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
引
1. 凡人疾病时,勿要轻信鬼神,出动许愿,听巫祷祀。
明
《修慝馀编》
陈荩
2. 凡父母一经得有子女,或西庙烧香,或东庵许愿,莫不望其无灾无病,福寿绵长。
《镜花缘》第十二回
3. 奥村尸横遍野,村人于是向天许愿,说逢十年全村必演一季警世的宗教戏。
《南德的暮秋》
萧乾
2. 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引
1. 我素不轻许愿,无端破了一回例,遗我以日夜耿耿的心。
《寄小读者》十三
冰心
2. 〔张学海〕就向巧珠许愿道:“等哪天有空,我和陶伯伯一同带你上中山公园白相去。”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八
周而复
3. 有次父亲还许愿说:“阿霞,你能跳个第一名,爸爸发给你奖金!”
《花城》1981年第2期
拼音:xǔ yuàn
词性:动词
解释:向神明或某种力量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愿望能实现。
例句:她每年生日都会在蛋糕前许愿,希望家人健康平安。
近义词:祈愿、祷告
反义词:无
许愿是指个人表达对未来或某种结果的希望或愿望,通常伴随着某种形式的仪式或内心祈求。它可以是口头表达、书面记录,或在特定场合(如生日、节日)进行的仪式性行为。许愿通常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
不同文化中的许愿习俗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例子:
中国:在中国,人们常常在春节期间许愿,尤其是在燃放爆竹或挂灯笼时。此外,许多人会在寺庙中向神佛许愿,祈求健康、财富或幸福。
日本:在日本,新年时人们会前往神社进行初诣,写下自己的愿望并挂在绘马上。还有人会在七夕节将愿望写在纸条上,挂在竹枝上。
西方文化:在西方,人们常常在生日时吹灭蜡烛前许愿,或者在看到流星时迅速许愿。圣诞节期间,也有人会向圣诞老人许愿。
印度:在印度,许多人会在节日如排灯节(Diwali)期间许愿,祈求财富和幸福。此外,印度教徒也会在寺庙中向神灵许愿,有时会承诺在愿望实现后进行特定的仪式或捐赠。
伊斯兰文化:在伊斯兰文化中,信徒在祈祷时常常会向真主(Allah)许愿,祈求健康、平安或其他愿望。斋月期间,许愿和祈祷尤为常见。
非洲文化:在一些非洲文化中,许愿可能与祖先崇拜或自然神灵有关。人们会在特定仪式或节日中向祖先或神灵许愿,祈求保护或丰收。
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愿望和信仰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许愿在心理学中通常被视为一种心理调节机制,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情感调节:许愿可以帮助个体表达内心的愿望和需求,从而缓解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通过许愿,人们可以暂时从现实问题中抽离,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动机激发:许愿可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为实现愿望而努力。这种正向的期待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行动力和目标感。
希望感提升:许愿能够增强个体的希望感,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或不确定性时。希望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
自我反思:许愿过程常常伴随着对自身需求和价值观的反思,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明确目标和方向。
社交互动:在某些文化或社交场合中,许愿可以成为一种社交互动的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情感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许愿虽然具有积极的心理作用,但如果过度依赖许愿而忽视实际行动,可能会导致逃避现实的问题。因此,许愿应与其他实际行动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心理调节和成长。
许愿和祈祷虽然都涉及表达个人愿望,但它们在含义和方式上有显著区别。
许愿通常是指个人在心中或通过某种仪式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或愿望。许愿往往是单向的,不涉及特定的信仰或神明,更多是基于个人对未来的希望。例如,人们可能会在生日时对着蜡烛许愿,或向流星许愿。
祈祷则是一种宗教或精神实践,通常是向神明、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力量表达敬意、感恩、忏悔或请求帮助。祈祷往往是双向的,涉及到与信仰对象的沟通,并且通常伴随着特定的仪式或语言。
简而言之,许愿更多是个人的愿望表达,而祈祷则是一种与信仰相关的精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