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 20:10修改
例句
1.他把献身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归宿。
2.书籍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有了它,我们的精神便有了归宿。
1. 指归;意向所归。
引
1. 终日言成文典,及𬘓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
《荀子·非十二子》
2. 别白黑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宋
《韩愈论》
秦观
3. 凡老氏之归宿有五: 曰求则得;曰有罪免死;曰生;曰取天下;曰莫与争。
清
《语录》
龚自珍
2. 止宿。
引
1. 民之专室,蓬庐无所归宿。
《淮南子·本经》
2. 大陂既废,水无归宿,则自然散漫为害。
宋
《汝水涨溢说》
秦观
3. 日既暮,踟躇旷野,无所归宿。
清
《聊斋志异·抽肠》
蒲松龄
4. 一片泛白的枯草间,即那个半月前爬上我手背若有所询问的黑蚂蚁,也不知归宿到何处去了。
《非梦集·白魇》
沈从文
3. 结果,结局;最终着落。
引
1. 这倒也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一种归宿。
《洪波曲》第九章六
郭沫若
2. 这就是我最后的归宿——光荣地死。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五章
杨沫
3. 他们对白英子这个失去家庭的孤儿,有了这样的归宿,尤其感到欢慰。
《东方》第六部第一章
魏巍
拼音:guī sù
词性:名词
解释:指人或事物最终的落脚点或安身之处,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最终的生活状态或归宿地。
例句:经过多年的漂泊,他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近义词:落脚点、安身之处
反义词:漂泊、流浪
归宿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最终的归属或落脚点。它可以指物理上的居住地,也可以是精神或情感上的归属感。在人生意义上,归宿可能意味着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目标或价值观的最终实现。
在哲学中,“归宿”通常指个体或事物最终归属或目的。它可以涉及存在的意义、生命的终极目标或宇宙的最终状态。不同的哲学流派对归宿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存在主义强调个体通过自由选择创造自己的归宿,而宗教哲学可能认为归宿是与神或超自然实体的合一。总体而言,归宿探讨的是存在的终极方向和目的。
归宿和归属感虽然都与“归属”相关,但它们的含义和侧重点不同。
归宿通常指一个人最终的安身之处或目标,强调的是一个具体的、最终的落脚点或归属地。它可以是一个物理空间(如家乡、家庭),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目标或状态(如人生目标、精神寄托)。归宿更多强调的是“最终的归属”。
归属感则是一种心理感受,指的是个体对某个群体、地方或环境的认同和依恋。它强调的是情感上的联系和认同,体现为个体在某个环境中感到被接纳、被理解,以及与他人或环境的紧密联系。归属感更多强调的是“情感上的归属”。
总结来说,归宿是一个具体的“归属之地或目标”,而归属感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依恋”。
在文学作品中,归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情感归宿:主人公通过经历种种情感波折,最终找到心灵的归属或情感的寄托。例如,爱情小说中男女主角最终走到一起。
家庭归宿:主人公在经历漂泊或分离后,最终回归家庭,找到亲情和温暖。这种归宿常见于家庭题材的作品中。
社会归宿: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融入群体,获得认同和归属感。例如,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奋斗最终在社会中立足。
精神归宿:主人公通过精神追求或信仰,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归宿常见于宗教或哲学题材的作品中。
命运归宿:主人公最终接受或面对命运的安排,无论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这种归宿常见于古典文学或史诗中。
自然归宿:主人公在自然中找到安宁和归属,回归自然或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归宿常见于田园诗或生态文学中。
这些表现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文学作品中的归宿主题,反映出人类对归属感和生命意义的永恒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归宿感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其重要性:
心理健康:归宿感能够减少孤独感和焦虑,增强个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它帮助人们在面对压力时找到支持和安慰。
社会支持:拥有归宿感意味着个人有稳定的社会网络,可以在需要时获得帮助和支持。这对于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危机至关重要。
身份认同:归宿感有助于个人形成和维持身份认同,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社区凝聚力:归宿感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文化传承:归宿感使个人更愿意参与和传承文化传统,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总之,归宿感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