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 11:21修改
例句
1.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在而立之年中举。
1. 科举时代称乡试考中为中举。
引
1. 明年秋,汝弟中举,名在百十二。
明
《都公谭纂》卷下
都穆
2. 故使克明不中举,即不中进士,即不作大官,亦当为天地间有数奇品,超类绝伦。
明
《答耿司寇》
李贽
3. 他中举之后,还没等进京应考。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
杨沫
拼音:zhòng jǔ
词性:动词
解释:指在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考中举人。也泛指在考试或选拔中获得成功。
例句:他在科举考试中中举,成为了一名举人。
近义词:考中、及第
反义词:落第、落榜
中举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省级考试)的考生获得举人资格的过程。举人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功名,标志着考生具备了参加更高层次考试(如会试和殿试)的资格。中举后,考生不仅在社会地位上有所提升,还可能获得一定的官职或特权。
中举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是指通过乡试考试,取得举人资格。举人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个等级,仅次于进士。通过乡试的举人具备了参加会试的资格,进而有机会考取进士。举人身份不仅意味着在学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还带来了社会地位的提升,享有一定的特权,如免除徭役、获得官员推荐等。因此,中举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举后,社会待遇通常会显著提升。具体包括:
社会地位:中举者被视为知识精英,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尊重。
经济待遇:中举者可能获得政府或地方官员的赏赐,如土地、金银等,还可能获得俸禄或津贴。
政治待遇:中举者通常有资格进入仕途,担任官职,参与国家或地方事务的管理。
文化待遇:中举者会被邀请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诗会、文会等,成为文化圈的重要人物。
家庭待遇:中举者的家庭也会因此受益,家族地位提升,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
这些待遇因时代和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中举者会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和实际利益。
中举和进士及第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分别代表不同的考试等级和成就。
中举:指的是在乡试中通过考试,成为举人。乡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级考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具备了参加更高一级考试——会试的资格。
进士及第:指的是在会试和殿试中通过考试,成为进士。会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级考试,由通过乡试的举人参加。通过会试的考生再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最终根据成绩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通过殿试的考生统称为进士。
总结来说,中举是通过乡试成为举人,而进士及第是通过会试和殿试成为进士,后者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
中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源于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于唐代,并在宋代以后逐渐完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中举即是通过科举考试中的某一阶段,获得相应的功名和资格。
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考生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举人”称号,成为地方官员的候选人。宋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殿试合格者则成为“进士”。
中举不仅意味着考生具备了进入仕途的资格,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家族荣誉的增强。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才结束了这一选官方式。
总的来说,中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官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