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春秋的意思

chūn qiū

春秋

2025年2月25日 19:31修改

拼音chūn qiū

1.春秋常用意思: 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岁月 , 年岁 , 年纪 , 年龄
例词春秋正富
例词春秋鼎盛

例句 1.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眨眼间父亲离家已有八个春秋了。

2.春秋常用意思: 儒家经典之一,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的。

词性名词
近义词

3.春秋常用意思: 我国历史著作的通称,如《吴越春秋》。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著作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

词性名词
近义词

4.春秋常用意思: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句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天下扰攘长达五百余年。

春秋引证解释

1. 春季与秋季。

1.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礼记·王制》
2. 东海相宗叔犀(庠)广召幽隐,春秋会飨,设置三科,以第补吏。 汉 《论衡·程材》 王充
3.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晋 《移居》诗之二 陶潜
4. 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

2. 指春秋两季的祭祀。

1. 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国语·楚语上》
2. 春秋窀穸之事。 《左传·僖公十三年》

3. 泛指四时。

1.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诗·鲁颂·
2. 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汉 《东京赋》 张衡
3. 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南朝 梁 《辩命论》 刘孝标

4. 光阴;岁月。

1. 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楚辞·远游》
2. 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汉书·晁错传》
3. 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登九山》诗 郭小川

5. 年纪;年数。

1.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战国策·楚策四》
2. 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北魏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杨
3. 玄宗春秋渐高,托禄山心膂之任。 唐 《安禄山事迹》卷上 姚汝能
4. 你我春秋彷髴,俱在暮年。 《醋葫芦》第十三回
5. 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老渡船》 李广田

6. 编年体史书名。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穀梁》最著。

1. 孔子惧,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
2. 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宋 《近名论》 范仲淹
3. 《春秋》只是感麟而作,故终于获麟。 明 《椟记·春秋获麟》 吴廷翰
4.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 范文澜

7. 古编年史的通称。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

1.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 《史记·乐毅列传》
2. 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唐 《史通·六家》 刘知
3. 冤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 康有为
4. 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英雄钻井队》诗 光未然

8. 指褒贬。《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

1. 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 《夜谭随录·崔秀才》 和邦额
2. 王(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清 《聊斋志异·郭生》 蒲松龄

9. 也指讥笑;讽刺。

1. 小弟往常在书房中独坐无聊的时节,也常好胡诌几句,只是吟来全没一毫诗气。朋友中有春秋我的,都道是珓经。 《鼓掌绝尘》第二回
2. 那怀哥眼界极广,那里看得他在心,所以鬼脸春秋,不时波及。郑友是个聪明人,用了几十两银子,反讨不得个欢喜,心中深自懊悔。 《雨花香·少知非》

10. 时代名。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

1.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孟子·尽心下》
2. 春秋之末,群经方备。 南朝 梁 《文心雕龙·正纬》 刘勰
3. 春秋之时,百有余国。 唐 《进士策问》 韩愈
4. 春秋壮士何可比,泰山一死如毛羽。 《水浒传》第六七回
5. 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 《进山东》 贾平凹


相关词 春秋笔法 皮里春秋 春秋鼎盛 春秋大梦 春秋责备贤者

春秋是什么意思

拼音:chūn qiū

词性:名词

解释:通常指一年中的春季和秋季,也用来泛指一年或时间。此外,“春秋”还指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

例句:春秋时节,气候宜人,适合外出旅游。

近义词:四季、岁月

反义词:无

1. 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位于东周时期的前半段。这一时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周王室衰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2. 诸侯争霸: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频繁发动战争。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3. 社会变革: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同时,宗法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崛起。

  4. 思想文化繁荣: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礼崩乐坏:随着诸侯国的崛起,传统的礼乐制度逐渐崩溃,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这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和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 春秋时期的主要国家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主要国家包括: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宋国、鲁国、卫国、郑国、陈国、蔡国、曹国、燕国等。这些国家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活动。

3.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儒家思想的兴起: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的形成: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对中国哲学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3. 诗歌和文学的繁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大量春秋时期的民歌和宫廷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

  4. 史学的进步:《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编订,成为后世史书的重要典范。

  5. 礼乐制度的完善: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秩序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成就为后世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有什么区别?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主要区别如下:

  1. 时间范围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3.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4. 政治格局

  5.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落,但仍名义上存在,诸侯国之间虽有争霸,但尚未完全失控,各国之间仍维持一定的礼制秩序。

  6.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几乎消失,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演变为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的局面。

  7. 社会变革

  8. 春秋时期:社会变革较为缓慢,礼乐制度仍有一定影响力,贵族阶层主导社会。

  9.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速,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如商鞅变法。

  10. 思想文化

  11. 春秋时期:思想文化以儒家、道家等学派初现,孔子、老子等思想家活跃。

  12.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达到高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争相发展。

  13. 战争规模

  14. 春秋时期:战争规模相对较小,多以争霸为目的,战争形式较为规范。

  15. 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兼并战争频繁,战争形式更加残酷和复杂。

总结来说,春秋时期是周王室衰落的开始,诸侯国争霸但礼制尚存;战国时期则是诸侯国兼并战争的高峰,最终由秦国统一中国。

5. 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

  1. 齐桓公称霸: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推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通过“尊王攘夷”政策,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

  2. 晋楚争霸: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著名的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是晋国击败楚国的重要战役。

  3. 吴越争霸: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末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越王勾践最终击败吴王夫差,成为南方霸主。

  4. 孔子诞生: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鲁国编年史《春秋》:鲁国史官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提供了重要资料。

这些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6.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以分封制为核心,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联姻等方式维持平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日益加剧,导致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落。此外,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世卿世禄制,即贵族家族世袭官职和爵位,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等级结构。这一时期,礼乐制度也在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关系。

7. 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如何?

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以下是春秋时期经济的主要特点:

  1. 农业:农业是春秋时期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种植谷物如粟、黍、稻等,并饲养家畜。铁器的使用逐渐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手工业:手工业在春秋时期也有显著发展,特别是青铜器、陶器和纺织品的生产。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较高水平,陶器种类繁多,纺织品如丝绸的生产也日益精细。

  3. 商业: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货币开始流通,主要是铜钱,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城市逐渐成为商业中心,市场交易频繁。

  4. 土地制度: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以井田制为主,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在公田上劳作,同时耕种私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土地开始出现。

  5. 赋税制度:各国实行不同的赋税制度,农民需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和劳役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逐渐复杂化。

总体来说,春秋时期的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所发展,为战国时期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8. 春秋时期的军事策略有哪些特点?

春秋时期的军事策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礼制约束:战争往往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则,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2. 外交联盟:各国通过结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自身力量,形成对抗其他诸侯国的联合阵线。

  3. 谋略为先:军事行动注重智谋和策略,强调“兵不厌诈”,常用的策略包括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等。

  4. 兵车为主:战争主要依赖兵车作战,强调阵型和车战的战术配合。

  5. 重视将领:将领的指挥能力和个人魅力对战争胜负至关重要,著名的将领如孙武、吴起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6. 灵活应变: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强调随机应变。

这些特点反映了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9.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有哪些?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主要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礼、孝等道德观念;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和节俭;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强调自由和自然;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人物,主张性善论和仁政;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性恶论和礼治思想。这些思想家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春秋时期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春秋时期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文化: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政治制度: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为后来的秦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 经济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经济繁荣提供了经验。

  4. 法律制度: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如郑国的《刑书》、晋国的《刑鼎》等,这些法律实践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发展有重要影响。

  5. 军事战略: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如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社会结构: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如士阶层的崛起,对后世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在思想、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