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末路的意思

末路

2025年3月16日 10:51修改

拼音mò lù

1.末路常用意思: 路途的终点,比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尽头 , 死路 , 绝路 , 终点
反义词 出路 , 生路

例句 1.若不采取挽救措施,这家企业必将走向末路。
2.他的恶劣行为将会导致他走向人生的末路。

末路引证解释

1. 最后一段路程。

1.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战国策·秦策五》

2. 朝代的末期。

1. 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谷,咸阳遂危。 汉 《上书吴王》 邹阳
2. 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宋 《洛阳名园记·吕文穆园》 李格非

3. 晚年;老年。

1. 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
2. 延伯末路,功名尤重。 《北史·崔延伯传》
3. 我齿豁可鄙,君颜老可憎……幸同学省宫,末路再得朋。 唐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 韩愈
4. 〔綦叔厚〕又有一表云:“欲挂衣冠,尚低回于末路;未先犬马,傥邂逅于初心。” 宋 《老学庵笔记》卷四 陆游
5. 铜龙邈矣,忍夸张羽翼于先朝;金马依然,尚砥砺桑榆于末路。 清 《太仆寺丞黄正宾授承德郎制》 钱谦益

4. 下场;结局。

1. 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 《坟·写在〈坟〉后面》 鲁迅
2. 哥哥,我前天晚上目击了一个悲惨的人生末路。 《落叶》 郭沫若

5. 谦辞。犹末席、下位。

1. 曩从末路,望听玉音,窃动心焉。 汉 《四子讲德论》 王褒
2. 侍御执邦宪,清词焕春丛。末路望绣衣,他时常发蒙。 唐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 高
3. 画舸频移,绣衣渐远,拜首末路,序以志之。 宋 《送柴转运赴职序》 王禹

6. 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指望的境地。

1. 怀书访知己,末路空相识。许国不成名,还家有惭色。 唐 《酬庞十兵曹》诗 高
2. 幽居不负秋来意,末路偏谙世上情。 宋 《晨起偶题》诗 陆游
3. 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 《彷徨·祝福》 鲁迅


相关词 穷途末路 末路之难 晚节末路 末路穷途

末路是什么意思

拼音:mò lù

词性:名词

解释:指道路的尽头,比喻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境地或人生的最后阶段。

例句:他已经走到了末路,再也无法回头了。

近义词:绝境、穷途

反义词:生路、出路

1. 末路的定义是什么?

“末路”通常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走向衰败、失败或终结的阶段。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陷入困境,无法摆脱的境地,或者形容一个事物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这个词常带有消极的意味,暗示着无法逆转的结局。

2. 末路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象征什么?

在文学作品中,”末路”通常象征着绝望、终结或不可逆转的命运。它可能代表角色的命运走到了尽头,或者暗示某种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末路也可以用来表达人生或某种境遇的终结,常常带有深刻的哲学意味,引发读者对生命、命运和选择的思考。

3. 末路与绝境有什么不同?

“末路”和”绝境”都指处于极其困难或危急的境地,但它们在使用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 末路:通常指一个人或事物走到了尽头或最终的阶段,常带有一种不可避免的终结感。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最后阶段、事业的失败或某个过程的终结。例如,“他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末路。”

  • 绝境:则更强调一种无法逃脱或无法解决的困境,通常带有更强烈的绝望感和无助感。它常用于形容一种极端困难的处境,似乎没有任何出路。例如,“他们被困在沙漠中,陷入了绝境。”

总结来说,”末路”更侧重于终结或终点,而”绝境”则更强调无法摆脱的困境和绝望感。

4. 在历史事件中,哪些人物或事件被认为是末路?

在历史中,一些人物或事件因其结局或影响被视为“末路”的象征。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1815年)中的失败标志着他帝国的终结,随后他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直到去世。

  2. 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常被视为古典时代的结束。

  3. 清王朝的覆灭: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溥仪成为末代皇帝。

  4. 希特勒与纳粹德国:1945年,随着柏林战役的失败,希特勒自杀,纳粹德国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5. 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和苏联时代的终结。

这些人物或事件因其巨大的历史转折意义,被视为“末路”的象征。

5. 末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在心理学中,“末路”这一概念通常与危机、困境或绝望感相关,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危机干预:当个体感到处于“末路”时,可能会经历严重的心理危机,如自杀倾向。心理学家通过危机干预技术,帮助个体识别问题、提供情感支持,并制定应对策略。

  2. 心理韧性研究:研究人们在面对“末路”情境时如何展现心理韧性,探索哪些因素有助于个体在困境中恢复和成长。

  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经历“末路”情境(如战争、灾难)可能导致PTSD。心理学家通过治疗帮助个体处理创伤记忆,恢复心理健康。

  4. 意义疗法: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强调,即使在极端困境中,个体也能找到生命的意义。这种方法常用于帮助处于“末路”状态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动力。

  5. 决策心理学:研究在“末路”情境下个体的决策过程,探讨压力、恐惧等情绪如何影响判断和选择。

这些应用旨在帮助个体在极端困境中找到出路,恢复心理健康和功能。

6. 末路在电影或戏剧中如何表现?

在电影或戏剧中,末路通常通过多种手法来表现,以传达角色或情节的绝望、终结或无法逆转的命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方式:

  1. 情节发展:故事走向高潮时,角色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或最终的失败,情节逐渐走向不可避免的结局。

  2. 角色表现:角色的行为、对话和情感反应可能表现出绝望、无助或接受命运的态度。他们可能会做出极端的选择,如自我牺牲或放弃。

  3. 视觉和音效:电影或戏剧可能通过阴暗的色调、凄凉的场景、缓慢的节奏或悲伤的音乐来营造末路的氛围。

  4. 象征手法:使用象征性的物品或场景来暗示末路,如枯萎的植物、破碎的镜子或荒凉的风景。

  5. 台词和独白:角色可能会通过台词或独白直接表达对末路的感受,揭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6. 结局处理: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开放式的悲剧或明确的终结,观众可以感受到角色或情节的末路。

通过这些手法,电影或戏剧能够深刻而生动地表现末路,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7. 末路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何差异?

末路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以下是一些主要文化中的差异:

  1. 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末路常常与末日审判、世界末日等宗教或神话概念相关。例如,基督教中的《启示录》描述了世界末日的场景,强调最终的审判和救赎。

  2. 东方文化: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末路的概念更多地与循环和重生相关。例如,道教和佛教中的轮回观念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末路并非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3. 北欧神话:在北欧神话中,末路被称为“诸神的黄昏”(Ragnarok),描述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和战斗,最终导致世界的毁灭和重生。

  4. 美洲原住民文化:在一些美洲原住民文化中,末路的概念与自然界的循环和平衡相关。他们认为末路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预示着新的周期和变化。

  5. 非洲文化:在非洲一些文化中,末路的概念可能与祖先崇拜和灵魂的归宿相关。他们认为末路并非终结,而是灵魂进入另一个存在状态的过程。

总的来说,末路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和宇宙的不同理解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