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染指的意思

rǎn zhǐ

染指

2025年2月25日 08:50修改

拼音rǎn zhǐ

1.染指常用意思: 《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品尝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非常生气,用手指在盛甲鱼的鼎里蘸了点汤,尝了尝就离开了。现比喻侵占或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比喻蓄意插手某事。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插手 , 介入 , 参与
反义词 睨视 , 旁观

例句 1.对于王家的庞大财产,他意图染指已久。
2.这笔款几经转手,必然有一部分被经手人染指。

染指引证解释

1. 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1.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左传·宣公四年》
2. 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唐 《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 白居易
3. 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 清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 金人瑞
4. 所以喜果送来,只供小孩们胡乱吃一阵,大人是不去染指的。 《生活的况味·南北的点心》 周作人

2. 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1. 臣累任监司,牧守邻道馈遗前后不下数十万,悉以原物归赵,未敢分毫染指。 宋 《请禁传馈疏》 郑兴裔
2. 夫鼎足之说,始于蒯通。然通之说,韩信以此,犹有汉之一足。当三国时而为是说,则献帝无复染指之望矣。 明 《辍耕录·论秦蜀》 陶宗仪
3. 这三韩一块土,俄人久欲染指。 清 《亡国恨·协约》
4. 广西一切幸福权利,祇陆荣廷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广西同胞不能丝毫染指。 《党员须宣传革命主义》 孙中山

3. 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

1. 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鼋。 宋 《次韵水官》 苏轼
2. 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 明 《天爵堂笔馀》 薛冈
3. 余老归空门,不复染指声律。 清 《〈梅村先生诗集〉序》 钱谦益
4. 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背影〉序》 朱自清


相关词 染指于鼎 染指垂涎

染指是什么意思

拼音:rǎn zhǐ

词性:动词

解释:原指用手指沾染,比喻参与或插手某件事情,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不正当的介入。

例句:他试图染指公司的核心业务,但被高层拒绝了。

近义词:插手、介入

反义词:无

1. 染指这个词语的起源是什么?

“染指”这个词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左传》。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子宋与公子归生一同去拜访晋国。在宴会上,晋国的厨师端上了一道美味的甲鱼汤,但只给了公子宋一小碗。公子宋感到不满,便用手指蘸了蘸汤,尝了一口,以此表示自己也要分一杯羹。后来,公子宋的行为被用来比喻那些贪图不应得利益的人,逐渐演变成了“染指”这个成语,意指插手或介入不应参与的事情。

2. 染指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含义是什么?

在现代汉语中,“染指”通常用来比喻参与或插手某件事情,尤其是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或不应该参与的事情。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暗示了不正当的介入或侵占他人的利益或权利。

3. 染指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有哪些例子?

“染指”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插手或介入某件事情,尤其是原本不应参与的事务。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左传·宣公四年》:这是“染指”一词的源头。故事中,郑国的大夫子公因不满国君未邀请他品尝美味的鼋羹,便用手指蘸了一下汤,以此表示不满。后来“染指”逐渐演变为比喻干预或插手的意思。

  2. 《红楼梦》: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事务常有人“染指”,尤其是王熙凤等人在家族事务中的干预和操控。

  3. 《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为了争夺天下,多次“染指”他人的领土和权力,展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

  4. 《水浒传》: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为了反抗腐败的官府,多次“染指”官府的财产和权力,体现了他们的反抗精神。

这些例子展示了“染指”一词在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使用,通常带有干预、插手或介入的意味。

4. 染指与插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染指”和”插手”虽然都表示对某事的介入,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1. 染指

  2. 含义:原意是指用手指蘸取食物,引申为试图获取不应得的好处或利益,通常带有贬义。

  3. 用法:常用于形容某人试图介入或参与某件事以获取私利。

  4. 例句:他试图染指公司的财务,但被及时发现并制止。

  5. 插手

  6. 含义:指主动介入或参与某件事,通常是为了帮助或干预,可以是中性或略带贬义。

  7. 用法:可以用于形容某人主动介入某事,可能是出于好意或不良动机。

  8. 例句:她插手了这场纠纷,试图调解双方的关系。

总结来说,”染指”更强调试图获取不正当利益,而”插手”则更侧重于主动介入某件事,动机可以是正面或负面。

5. 染指这个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有哪些差异?

“染指”这个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其比喻意义和文化背景上。

  1. 中文文化:在中文中,”染指”源自《左传》中的典故,原指用手指蘸取食物,后引申为插手或介入某件事情,通常带有贬义,表示不该参与的事情却强行介入。例如,”染指他人事务”意味着不当地干预他人的事情。

  2. 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虽然没有与”染指”完全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概念可以用”meddle”或”interfere”来表达,这些词同样带有负面的含义,表示不当地干预或插手他人事务。

  3. 日本文化:在日本文化中,”染指”的概念可能与”干涉”(干涉)相似,表示不当地插手他人事务,通常也带有负面含义。

  4. 其他文化: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但总体上,不当干预他人事务的行为在世界各地普遍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受欢迎的。

总结来说,尽管不同文化中”染指”的具体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核心含义——不当干预他人事务——在大多数文化中都是相似的,并且通常带有负面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