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20:11修改
例句
1.他想到前几天错怪别人,并和对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形,不禁赧颜。
2.在群众们不留情面的追问下,他自觉赧颜,悄然离去。
1. 羞惭脸红;惭愧。
引
1. 正气漫漫冲斗牛,教我赧颜红颊目含羞。
明
《三元记·秉操》
沈受先
2. 如今又去帮衬别家,好不赧颜。
清
《桃花扇·却奁》
孔尚任
3. 这位孟老夫子自觉赧颜,不到年底,先自辞馆。
《文明小史》第十四回
拼音:nǎn yán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因羞愧或不好意思而脸红的样子。
例句:听到大家的夸奖,他赧颜地低下了头。
近义词:羞愧、脸红
反义词:坦然、无谓
赧颜是指因羞愧或尴尬而脸红的表情。通常用于形容人在感到不好意思或难为情时的面部反应。
赧颜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描述因羞愧、尴尬或谦逊而脸红的情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
表达羞愧或内疚:当人物因自己的行为或言语感到惭愧时,作者可能会用“赧颜”来形容他们的表情。例如:“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不禁赧颜低首。”
表现谦逊或谦卑:在人物接受赞美或荣誉时,可能会因谦逊而脸红。例如:“面对众人的夸奖,她赧颜一笑,显得格外谦逊。”
描绘羞涩或尴尬:在人物遇到尴尬或害羞的情境时,作者可能会用“赧颜”来刻画他们的反应。例如:“初次见面的两人,因一句玩笑话而赧颜相视。”
增强情感表达:通过描述“赧颜”,作者可以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他赧颜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自责。”
这些用法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
赧颜和害羞虽然都涉及情感反应,但它们的含义和表现有所不同。
赧颜:通常指的是因尴尬、羞愧或不好意思而脸红的状态。赧颜更多是一种外在的生理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通常是由于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行为引起的。
害羞:则是一种内在的情感状态,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紧张或胆怯。害羞可能伴随着赧颜,但并不一定总是表现为脸红,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安或顾虑。
简而言之,赧颜是外在的生理反应,而害羞是内在的情感状态。
赧颜(即脸红)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生理反应,通常与尴尬、羞愧或紧张等情绪相关。其心理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当个体感到尴尬或羞愧时,大脑的情绪中枢(如杏仁核)会被激活,进而刺激自主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这会导致血管扩张,尤其是面部血管,从而使面部皮肤发红。
社会评价的敏感性:赧颜通常发生在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他人负面评价或关注时。这种对他人评价的敏感性会加剧情绪反应,进而触发脸红。
自我意识的影响:高度自我意识的个体更容易脸红,因为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行为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自我关注会放大情绪反应,导致脸红。
进化与社交功能:一些研究者认为,脸红可能具有进化上的社交功能,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信号,表明个体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或不当行为,从而有助于缓和社交冲突或修复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赧颜是情绪、生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人类复杂的情感和社会互动机制。
赧颜,即因害羞、尴尬或羞愧而脸红的现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文化差异的概述:
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韩国):
在东亚文化中,赧颜通常被视为一种谦逊和礼貌的表现。脸红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对他人感受的敏感和尊重,尤其是在面对长辈或权威人物时。
在日本文化中,赧颜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表明一个人有强烈的羞耻感,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
西方文化(如美国、欧洲):
在西方文化中,赧颜通常与尴尬或害羞联系在一起,但不像在东亚文化中那样被视为一种美德。脸红可能被视为一种情感上的脆弱或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一些情况下,赧颜可能被视为诚实和真实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一个人没有隐藏自己的情感。
中东文化:
在中东文化中,赧颜可能与性别和社交规范密切相关。女性脸红可能被视为一种谦虚和端庄的表现,而男性脸红则可能被视为软弱或缺乏男子气概。
拉丁美洲文化:
在拉丁美洲文化中,赧颜可能被视为一种情感丰富的表现,表明一个人对社交互动的高度敏感性。脸红可能被视为一种友好的信号,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感受非常在意。
总的来说,赧颜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受社会规范、性别角色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