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都市的意思

shì

都市

2025年2月27日 13:01修改

拼音dū shì

1.都市常用意思: 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工商业兴旺的大城市。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城市 , 都会 , 都邑
反义词 乡村 , 乡下 , 农村

例句 1.许多人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选择从农村搬迁至都市。
2.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准备返回故乡。

都市引证解释

1. 都城中的集市。

1. 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 《汉书·王嘉传》
2. 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 北魏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 杨
3.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 五代 《唐摭言·节操》 王定保
4. 和珅柄国时,其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清 《郎潜纪闻》卷七 陈康祺

2. 城市。

1. 北平虽然作了几百年的“帝王之都”,它的四郊却并没有受过多少好处。一出城,都市立刻变成了田野。 《四世同堂》十五 老舍
2. 昆明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人生哲学的第一课》 艾芜


都市是什么意思

拼音:dū shì

词性:名词

解释:指大城市,通常人口密集,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较为发达的地区。

例句:他从小生活在都市,习惯了繁华的生活节奏。

近义词:城市、都会

反义词:乡村、农村

1. 都市的定义是什么?

都市通常指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基础设施发达的大型城市区域。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拥有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是区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市与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相比,具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更丰富的生活资源。

2. 都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都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密度:都市地区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乡村地区人口稀少,生活节奏较慢。

  2. 基础设施:都市通常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医疗、教育等;乡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简单。

  3. 经济活动:都市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经济多元化;乡村则以农业和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经济较为单一。

  4. 生活方式:都市生活便利,娱乐和消费选择多;乡村生活宁静,亲近自然,但娱乐和消费选择较少。

  5. 环境与生态:都市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乡村环境相对清洁,生态保护较好。

这些区别导致了都市与乡村在生活体验、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3. 都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都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经济增长:都市化通常伴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2. 就业机会:都市化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

  3. 收入水平:由于都市地区通常有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往往较高。

  4. 基础设施建设:都市化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信、医疗和教育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5. 社会结构变化:都市化改变了社会结构,促进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融合,但也可能带来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6. 环境污染:都市化过程中,工业生产和人口密集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影响生态平衡。

  7. 住房问题:都市化可能导致住房供应不足,房价上涨,进而引发住房紧张和居住条件恶化的问题。

  8. 文化变迁:都市化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和创新,但也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流失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总的来说,都市化对社会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潜在挑战,需要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都市中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哪些?

都市中的主要交通方式包括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车、轻轨)、私人汽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电动滑板车以及步行。这些方式各有优缺点,通常根据距离、时间和个人偏好选择使用。

5. 都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都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可持续性:确保城市发展在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具有可持续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和公共设施区,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3. 交通便利:设计高效的交通系统,包括公共交通、道路网络和步行/自行车道,以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4. 公共空间: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和绿地,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5. 社会公平:确保所有居民都能平等享受城市资源和服务,避免社会不平等现象。

  6. 文化保护:保护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城市的文化认同感。

  7. 灵活性和适应性:规划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挑战。

这些原则共同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旨在创造一个宜居、高效和可持续的都市环境。

6. 都市文化有哪些特点?

都市文化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多样性:都市中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文化和阶层的人群,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2. 快节奏:都市生活节奏快,人们习惯高效工作和生活,追求快速的信息获取和反馈。

  3. 创新性:都市是科技、艺术和商业创新的中心,推动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

  4. 消费文化:都市中商业发达,消费文化盛行,人们倾向于追求时尚、品牌和个性化体验。

  5. 公共空间:都市拥有丰富的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博物馆等,成为人们社交和休闲的重要场所。

  6. 全球化影响:都市文化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响,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都市中广泛传播。

  7. 竞争与压力:都市生活竞争激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较大,但也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都市文化的独特面貌。

7. 都市环境问题有哪些常见的解决方案?

都市环境问题的常见解决方案包括:

  1. 减少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鼓励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

  2. 绿色建筑:推广节能建筑设计和材料,增加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建设绿色屋顶和垂直花园,改善空气质量。

  3. 废物管理:实施有效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减少垃圾填埋;推广堆肥和废物再利用技术。

  4. 水资源管理:改善污水处理系统,减少水体污染;推广雨水收集和再利用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5. 增加绿地:在城市中增加公园和绿地,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休闲空间;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6. 智能交通系统: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鼓励使用电动和混合动力车辆。

  7. 公众参与和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改善都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8. 都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哪些?

都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公交车)、公共图书馆、公园、社区中心、医院、学校、消防站、警察局、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旨在为市民提供便利、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9. 都市人口密度对生活质量有哪些影响?

都市人口密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影响:

  1. 便利性:高人口密度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和娱乐场所,生活更加便利。

  2. 经济机会:高密度城市通常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活动,吸引人才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3. 文化多样性:人口密集的城市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多元的社区,提供更多的社交和文化体验。

消极影响:

  1. 生活成本:高密度城市的生活成本通常较高,包括住房、交通和日常消费,可能给居民带来经济压力。

  2. 环境污染:高人口密度可能导致空气、噪音和垃圾污染问题,影响居民的健康和舒适度。

  3. 基础设施压力:高密度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和医疗资源,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导致服务质量下降。

  4. 心理健康:过度拥挤和缺乏私密空间可能增加居民的焦虑和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因此,都市人口密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复杂的,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评估。

10. 未来都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未来都市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城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和智能安防等。

  2. 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广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减少城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共享经济:通过共享平台优化资源利用,如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空间和共享汽车等,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紧凑型城市:通过高密度开发和多功能混合使用,减少城市扩张,缩短通勤时间,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5. 社区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社区自治和本地化服务,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社会凝聚力。

  6. 韧性城市: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其他潜在风险的能力,确保城市在面对挑战时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这些趋势将共同塑造未来都市的面貌,使其更加智能、绿色、高效和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