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13:30修改
例句
1.翌日我们要早起,摸黑赶头一班火车。
2.本次男女单打网球决赛因雨延期,翌日再进行。
1. 明天。
引
1. 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汉书·武帝纪》
2. 十六年夏,南阳薨,翌日而难作。
唐
《哀二良文序》
白居易
3. 翌日,广设珍羞美馔,使人移在金谷园中,请石崇会宴。
《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4. 松母过于哀痛,年衰弗能胜,其翌日溘然长往。
《穷愁》
叶圣陶
拼音:yì rì
词性:名词
解释:指第二天,即某一天的后一天。
例句:我们计划今天去爬山,但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所以决定改为翌日出发。
近义词:次日、第二天
反义词:前日、昨日
翌日指的是某一天的第二天,即“次日”或“明天”。它通常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中,表示时间上的延续。
翌日通常用于指代“第二天”或“次日”的场景,常见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例如,在新闻报道、历史记录、文学作品或计划安排中,用来描述某件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比如,“会议定于周一举行,翌日将发布相关公告。”这种用法使得表达更加简洁和正式。
翌日、次日和隔日都是表示“第二天”的时间表达方式,但它们在具体使用和语境上有所区别:
翌日:通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表示某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例如:“会议结束后,他翌日便启程返回。”
次日:也是表示“第二天”的常用词,适用于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例如:“比赛定于周五举行,次日我们将进行总结。”
隔日:除了表示“第二天”外,还可以强调时间上的间隔,有时可以理解为“隔一天后的那一天”。例如:“他今天出发,隔日到达目的地。”
总的来说,这三个词在表示“第二天”时基本可以互换,但“翌日”更正式,“次日”更通用,“隔日”有时会带有时间间隔的意味。
在文学作品中,”翌日”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一天到第二天的过渡。它在叙述中可以帮助建立时间框架,推动情节发展,或强调事件的时间顺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
情节推进:翌日可以用于表明故事中的事件发生在前一天之后,帮助读者理解时间线和情节的连续性。
情感变化:通过翌日,作者可以展示角色在经过一夜思考或休息后的情感变化或决定。
悬念制造:翌日有时被用来制造悬念,特别是在前一章或情节结束时留下未解之谜,翌日的到来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或揭示。
环境描写:翌日也可以用来描述环境的变化,如天气、场景或气氛的不同,增强故事的背景和氛围。
总的来说,”翌日”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增强时间感、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深化角色和环境的表现。
翌日通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中,表示“第二天”或“次日”。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用在以下场景:
计划安排:例如,“我们决定翌日一早出发去旅行。”
叙述事件:例如,“他今天生病了,翌日才恢复过来。”
正式通知:例如,“会议将于翌日上午9点举行。”
在口语中,人们更常用“明天”或“第二天”,而“翌日”则更多地出现在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