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14:20修改
例句
1.他有一个内行的朋友,说他随意投资的行为近乎白痴。
2.我在音乐方面一窍不通,简直是一个白痴。
1. 一种精神幼稚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能力很低,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亦泛指智能低下、言行不合情理。
引
1. 周子有兄而无慧。
《左传·成公十八年》
2. 清狂不惠。
《汉书·昌邑哀王刘髆传》
3. 梁武帝舍身佛寺,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表请还宫,三请乃许。此非白痴,即儿戏耳。
清
《平书·物宜上》
秦笃辉
4. 我宁可做一个麻木、白痴、浑噩的人,一生在安乐、卑怯、依赖的环境中过活。
《南归》
冰心
2. 白痴病人。亦指智力低下者。
引
1. 他是个白痴,无父无母,寄在一个远亲的篱下,为人看羊,斫柴,做些零碎的事情。
《原野》序幕
曹禺
2. 那个儿子后来成了一个白痴。
《灵与肉》
张贤亮
拼音:bái chī
词性:名词
解释:指智力低下或行为愚蠢的人,常用来贬低或侮辱他人。
例句:他做事总是出错,简直像个白痴。
近义词:傻瓜、笨蛋
反义词:聪明人、智者
“白痴”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初,“白痴”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用来描述一种智力障碍或精神缺陷的医学术语。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白痴”被用来指代那些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认知障碍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痴”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用来形容人愚笨、无知或行为愚蠢。这种语义的转变可能与人们对智力障碍者的误解和歧视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白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不礼貌的词汇,使用时需要谨慎,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或与他人交流时,应避免使用以免冒犯他人。
在医学上,”白痴”(Idiot)是一个过时的术语,曾经用于描述智力发育严重迟缓的个体。根据早期的智力分类,白痴是指智商(IQ)低于20或25的人,通常无法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然而,这一术语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中已经不再使用,因为它带有贬义且不准确。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更倾向于使用“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或“发育迟缓”(Developmental Delay)等更为中立和科学的术语来描述智力发育低于正常水平的情况。这些术语更注重个体的能力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
是的,”白痴”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冒犯性用语。这个词语原本用于描述智力障碍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用作贬低或侮辱他人的词汇。使用这样的词汇不仅可能伤害他人,还可能被视为不尊重和缺乏同理心。因此,在交流中应避免使用这类带有贬义或侮辱性的词语,以维护尊重和友好的沟通环境。
“白痴”是一个过时且带有贬义的词汇,过去用于描述智力低下的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中使用”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这一术语来描述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平均水平,并伴随适应性行为缺陷的情况。
智力障碍的诊断通常基于智力测试(IQ低于70)和日常生活技能的评估。轻度智力障碍的人可能在学习和社交技能上有一定困难,但通常能够在适当的支持下独立生活。中度和重度智力障碍的人则需要更多的支持。
使用”智力障碍”这一术语更加尊重和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群体,避免了”白痴”这样的歧视性语言。
在文学作品中,白痴角色通常被描绘为智力低下或缺乏常识的人物。他们往往表现出天真、单纯或无知的特质,有时甚至被视为社会中的边缘人物。这类角色可能被用来讽刺或批评社会的某些方面,或者作为对比,突出其他角色的智慧或复杂性。在某些作品中,白痴角色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洞察力或纯真的视角,揭示出更深层次的真理或人性。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虽然被认为是个“白痴”,但他的纯真和善良却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