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17:50修改
例句
1.山上风雨飘飖,冷得我们牙齿直打颤。
2.树叶儿在窗外飘飖而过,高高地卷向远方。
拼音:piāo yáo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物体在空中随风飘动,或形容事物不稳定、摇摆不定的状态。
例句:秋风中,树叶在空中飘飖,仿佛在跳舞。
近义词:飘荡、摇曳
反义词:稳定、静止
“飘飖”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来形容物体在风中轻轻飘动、摇曳不定的样子。它常用于描述轻盈的物体如旗帜、烟雾、云彩等在风中随风飘荡的状态。这个词带有一种轻盈、自由、不稳定的意境,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和美感。
在古代文学中,“飘飖”常被用来形容轻盈、飘忽不定的状态,通常与自然景象、人物情感或仙幻境界相关。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描写:
形容风或云:如“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曹植《洛神赋》),形容风或云的轻盈飘动,给人以梦幻般的美感。
形容仙人的姿态:如“飘飖兮若仙人之举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来描绘仙人或超凡脱俗之人的轻盈飘逸之态。
形容情感或思绪:如“飘飖兮若思,若愁”(《楚辞》),用来表达思绪或情感的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形容落花或落叶:如“飘飖兮落花,随风而舞”(白居易《长恨歌》),描绘花瓣或叶子在风中飘落的景象,常带有感伤或唯美的意味。
这些描写往往通过“飘飖”这一意象,传递出一种超然、梦幻或感伤的情感氛围,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飘飖”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较为正式的语境中。它是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汇,常用于形容物体在空中飘动或人的心情、思绪飘忽不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飘动”或“飘荡”等更为常见的词语。因此,“飘飖”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生僻的词汇。
“飘飖”和”飘摇”这两个词在中文中都有随风飘动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飘飖: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物体在风中轻盈、柔和的飘动,带有一种优雅、飘逸的感觉。常用于形容轻薄的物体,如羽毛、丝带等。
飘摇:这个词则更多用来形容物体在风中摇摆不定、不稳定的状态,带有一种动荡、不安的意味。常用于形容较大的物体,如树木、旗帜等。
总结来说,”飘飖”更强调轻盈和优雅,而”飘摇”更强调摇摆和不定。
飘飖在诗歌中通常象征着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或是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它可以表达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或是对现实束缚的超越。飘飖的意象也常与自然元素如风、云、水等结合,进一步强化其流动性和不可捉摸的特质,从而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高远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