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 07:30修改
例句
1.为了节省开支,我不得不寄居在朋友家中。
2.北上求学期间,他一直寄居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
1. 居住在他乡或别人家里。
引
1. 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
《汉书·息夫躬传》
2. 俯观五狱闲,人生如寄居。
三国 魏
《仙人篇》诗
曹植
3. 自来西洛是吾乡,宦游在四方,寄居咸阳。
元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王实甫
4. 徐太学自是寄居的人,早晚思量回家,要留着结下路亲眷,十分不肯。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5. 贫老无子,寄居荒村以殁。
清
《漱华随笔·吴仲缨》
严有禧
6. 〔愫方〕伶仃孤独,多年寄居在亲戚家中的生活养成她一种惊人的耐性。
《北京人》第一幕
曹禺
2. 即寄居蟹。
引
1. 鹦螺蜕骨,寄居负敖。
《艺文类聚》卷六一引晋庾阐《扬都赋》
2. 寄居,壳似蜗,一头小蟹,一头螺蛤也。
唐
《酉阳杂俎·鳞介篇》
段成式
3. 寄居官之省称。
引
1. 后三四日,虏果至,王乃走城中,百姓相率推一大寄居作首而降虏。
《朱子语类》卷一二七
拼音:jì jū
词性:动词
解释:指暂时居住在别人的地方,通常不是长期定居,而是因某种原因暂时借住。
例句:他在朋友家寄居了几个月,直到找到新的住处。
近义词:暂住、借住
反义词:定居、常住
寄居通常指一种生物暂时或长期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但并不对宿主造成严重伤害。这种行为在自然界中常见,如某些蟹类会寄居在螺壳中,或者某些微生物寄居在宿主体内。寄居关系通常是一种共生关系,可能对寄居者和宿主都有利,或者只对一方有利。
寄居动物,如寄居蟹,通常具有以下生活习性:
利用空壳作为庇护所:寄居蟹会寻找并占据空的螺壳或其他硬壳作为自己的家,以保护其柔软的腹部。
频繁更换壳:随着寄居蟹的成长,它们会不断寻找更大的壳来更换,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杂食性:寄居蟹通常是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包括藻类、小型无脊椎动物、腐肉等。
夜间活动:许多寄居蟹在夜间更为活跃,白天则躲在壳中以避免捕食者。
社会行为:一些寄居蟹会形成群体,共同生活,尤其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
防御机制:当受到威胁时,寄居蟹会迅速缩回壳中,并用其螯足封住壳口以保护自己。
这些习性帮助寄居蟹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寄居蟹选择壳的过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壳的大小:寄居蟹会选择与自己体型相匹配的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壳的大小会影响寄居蟹的行动和安全性。
壳的形状:不同种类的寄居蟹偏好不同形状的壳。壳的形状需要适合寄居蟹的身体结构,以确保它们能够舒适地居住。
壳的重量:寄居蟹会考虑壳的重量,过重的壳会影响它们的移动速度和灵活性。
壳的完整性和保护性:寄居蟹倾向于选择没有破损的壳,以确保足够的保护。壳的开口大小和厚度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壳的可用性:在自然环境中,寄居蟹会争夺有限的壳资源。如果发现一个合适的壳,它们会迅速占领并更换。
寄居蟹会通过触摸和试探来评估壳的适合性,并在必要时更换壳以适应其生长和变化的需求。
寄居现象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意义。首先,寄居动物通过利用其他生物的壳或结构作为庇护所,能够有效减少被捕食的风险,从而提高生存几率。其次,寄居现象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浪费。例如,寄居蟹利用空壳作为住所,减少了自身建造庇护所的能量消耗。此外,寄居现象还可能促进物种间的共生关系,某些寄居动物会与宿主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如寄居蟹与海葵的共生。总的来说,寄居现象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寄居和共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关系,主要区别如下:
寄居:
寄居是一种生物(寄生者)依赖另一种生物(宿主)生存的关系,通常对宿主有害。
寄生者从宿主身上获取营养或其他资源,可能导致宿主的健康受损或死亡。
例子:寄生虫如绦虫寄生于宿主的消化系统。
共生:
共生是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通常对双方都有利,或至少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的(双方受益)、共栖的(一方受益,另一方不受影响)或寄生的(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例子:某些植物与真菌的共生关系,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产物,真菌提供营养吸收的帮助。
总结来说,寄居通常对宿主有害,而共生通常对双方都有利或至少对一方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