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 03:10修改
1. 原谓居间者得利,后指经手钱财时,以欺诈手段从中取利。
引
1. 薄疑谓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于上,百姓贫饿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 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明史·李贤传》
3. 运丁追比无出,凑银贿王,图准充销,为居间者中饱。
清
《新齐谐·波儿象》
袁枚
4. 钱呢?是那联保主任中饱了。
《金刚坡下》
郭沫若
拼音:zhōng bǎo
词性:动词
解释:指官员或有权势的人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中饱私囊。常用来形容贪污腐败的行为。
例句:那个官员中饱私囊,最终被法律制裁。
近义词:贪污、侵吞
反义词:廉洁、清正
中饱指的是在公共事务或集体利益中,个人或团体利用职权或机会,非法侵占或私吞公共财产或资源,使个人或小团体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而损害了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贪污、腐败或滥用职权。
中饱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官员贪污:历史上许多官员利用职权之便,通过虚报、克扣等手段中饱私囊。例如,明清时期的“火耗”制度,地方官员在征收赋税时,以弥补损耗为名,额外征收银两,实际上大部分落入自己腰包。
军饷克扣:在战争时期,将领或官员常常克扣士兵的军饷和粮草,导致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例如,清朝末年的湘军和淮军中,将领克扣军饷的现象非常普遍。
赋税盘剥:地方官员在征收赋税时,常常以各种名目增加税收,中饱私囊。例如,唐朝的“两税法”实施后,地方官员通过虚报土地面积和人口,增加税收,实际上将多余部分据为己有。
工程腐败: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官员和承包商常常通过虚报工程费用、偷工减料等手段中饱私囊。例如,清朝修建颐和园时,官员和承包商通过虚报费用,大量贪污工程款项。
商业垄断:一些官员利用职权,垄断某些商业活动,从中获取暴利。例如,宋朝的“盐铁专卖”制度,官员通过垄断盐铁贸易,获取巨额利润。
科举舞弊:在科举考试中,一些官员和考生通过贿赂、作弊等手段,确保自己或亲友中举,从而获取官职和财富。例如,明朝的科举考试中,贿赂考官和作弊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中饱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还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多次历史动荡和政权更迭。
中饱,通常指某些个人或团体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尤其是通过贪污、腐败或滥用职权等方式。这种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分配不公:中饱行为导致资源被少数人非法占有,使得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影响经济的公平性和效率。
经济发展受阻:腐败和中饱行为会破坏市场机制,打击投资者信心,阻碍经济发展和创新。
社会信任度下降:中饱行为会削弱公众对政府和机构的信任,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增加社会成本:腐败和中饱行为会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例如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监管和反腐,而这些资源本可用于其他有益的社会项目。
影响国际形象: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腐败问题严重,可能会影响其国际形象和吸引外资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中饱行为不仅损害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对社会整体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中饱和贪污都是指利用职务或权力非法获取财物的行为,但两者有一定的区别。
中饱:通常指官员或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共财物或利益据为己有。这种行为往往是在合法职权的掩护下进行的,可能不涉及明显的违法行为,但违背了职业道德和公众信任。
贪污:贪污则是指通过非法手段侵占公共财物或资金,通常涉及明显的违法行为,如伪造文件、挪用公款等。贪污行为的法律后果更为严重,通常会受到刑事处罚。
总结来说,中饱更多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贪污则是法律层面的犯罪行为。
防止中饱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加强监督与审计: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合法。
完善制度与法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惩罚措施,增加违法成本。
提高透明度:公开财务信息和决策过程,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减少暗箱操作的机会。
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廉洁意识。
鼓励举报与保护机制:建立举报机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内部和外部人员揭发中饱现象。
分权与制衡:在组织内部实行分权管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中饱现象的发生,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