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挞伐的意思

挞伐

2025年3月11日 17:21修改

拼音tà fá

1.挞伐常用意思: 征讨;讨伐。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征讨 , 征伐 , 讨伐 , 诛讨
反义词 招抚 , 招安
例词兴兵挞伐

例句 1.他最近一系列不当言行引得人们对他大加挞伐。
2.因邻国不断骚扰边境居民,这位君王决定兴兵挞伐。

挞伐引证解释

1. 原意为迅速攻伐,后挞伐连用,为征讨、讨伐之意。

1.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诗·商颂·殷武》
2. 陛下有挞伐之意,大臣无御侮之才。 《明史·杨廷麟传》
3. 故草昧经营,北征南讨,日不暇给,皆禁旅与驻防迭供挞伐。 清 《圣武记》卷一 魏源
4. 因未得万全之策,致暂缓挞伐之师。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2. 泛指声讨。

1. 草菅人命的事件,在报纸上不时公开出来,大张挞伐。 《长街灯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繁荣革命文学艺术》 秦牧


相关词 大张挞伐 大加挞伐

挞伐是什么意思

拼音:tà fá

词性:动词

解释:指使用武力进行讨伐或攻击,通常用于描述对敌人或恶势力的打击。

例句: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曾对叛乱势力进行挞伐,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近义词:讨伐、征讨

反义词:安抚、怀柔

1. 挞伐的定义是什么?

挞伐通常指通过武力或严厉手段进行讨伐或打击,常用于形容对敌人或敌对势力的攻击。这个词多用于古代战争或文学作品中,表示对不义之师或暴政的征讨。

2. 挞伐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有哪些?

挞伐在古代战争中主要指对敌方的征讨和惩罚性军事行动。其应用包括:

  1. 征讨叛乱:当某地或某部族发动叛乱时,中央政权会派遣军队进行挞伐,以恢复秩序和权威。

  2. 扩张领土:通过挞伐,强国可以征服周边弱小的部落或国家,从而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3. 惩戒侵略:当敌国侵犯本国领土或利益时,挞伐作为一种报复手段,用以惩戒侵略者并恢复和平。

  4. 维护盟约:有时挞伐也被用来维护盟约或保护盟友,以显示对盟约的忠诚和力量。

  5. 震慑他国:通过挞伐,可以展示军事实力,震慑其他潜在的敌对势力,防止其发动进攻。

挞伐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的是通过武力手段达到政治或战略目标。

3. 挞伐与其他军事策略的区别是什么?

挞伐通常指的是一种强力的军事打击或征讨,强调以武力手段迅速而彻底地击败对手。它往往带有惩罚性或征服性的目的,通常用于对付敌对势力或叛乱。与其他军事策略相比,挞伐更直接、更具攻击性,通常不涉及复杂的战略布局或长期规划。

其他军事策略可能包括防御、游击战、外交手段、心理战等,这些策略更注重灵活性和长期效果。例如,防御策略强调保护自身资源和领土,而游击战则利用机动性和小规模战斗来消耗敌方力量。外交手段和心理战则通过非武力方式影响敌方的决策和行为。

总的来说,挞伐是一种直接的武力手段,而其他军事策略则可能更注重间接、灵活或多方面的应对方式。

4. 挞伐在现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中,”挞伐”一词通常象征着对错误、不公或不良现象的强烈批判和谴责。它不再局限于字面上的武力征讨,而更多地用于形容通过舆论、文字或行动对某些行为或思想进行严厉的抨击和纠正。这种象征意义体现了社会对正义、道德和公平的追求,以及对不道德或有害行为的抵制和否定。

5. 挞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哪些?

挞伐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表现为对某种行为、思想或制度的严厉批评和谴责。具体表现方式包括:

  1. 讽刺与讥讽:通过尖锐的语言或夸张的情节,揭露和嘲笑某些不良现象或人物。

  2. 直接批评:通过叙述者或角色的对话,直接表达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3. 象征与隐喻:使用象征性的形象或隐喻手法,间接地表达对某些问题的挞伐。

  4.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正义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突出某些行为或思想的荒谬与危害。

  5. 悲剧结局:通过悲剧性的结局,展现某些错误行为或思想的严重后果,从而进行挞伐。

这些手法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灵活运用,旨在引起读者的反思和对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