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 01:11修改
例句
1.恐怖分子声称,若我们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就会处死人质。
2.这个罪大恶极的犯人已经被朝廷下令处死。
1. 对待死。
引
1.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论》
2. 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
晋
《览古》诗
卢谌
3. 处死匪难,理存则易。
晋
《三国名臣序赞》
袁宏
2. 判处死刑;执行死刑。
引
1. 且今法令莫严于御军,军法莫严于逃窜,禁军三犯,厢军五犯,大率处死。
宋
《上神宗皇帝书》
苏轼
2. 凡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清
《霞外
平步青
3. 文明程度越低的社会,对于游街示众、法场处死、家小拌嘴、怨敌打架等事情,都很感得兴趣。
《街头巷尾之伦理》
许地山
4. 这还便益了他。想起前番,就处死这奴才,难泄我恨。
清
《桃花扇·媚座》
孔尚任
拼音:chǔ sǐ
词性:动词
解释:指依法或依命令结束一个人的生命,通常是对犯有严重罪行的人执行死刑。
例句:在古代,叛国者通常会被处死。
近义词:死刑、杀头
反义词:赦免、释放
处死是指通过法律或其他权威机构的决定,对某人执行死刑,以结束其生命。通常用于惩罚严重犯罪,如谋杀、叛国等。处死的方式因国家和文化而异,常见的方法包括枪决、绞刑、注射死刑等。
在不同法律体系中,处死的合法性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法律体系中的情况:
普通法系(如美国、英国):在普通法系国家,死刑的合法性因国家而异。例如,美国的一些州仍然保留死刑,而英国已于1998年废除死刑。
大陆法系(如法国、德国):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已经废除死刑。例如,法国在1981年废除死刑,德国在1949年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1998年彻底废除所有死刑。
伊斯兰法系:在一些伊斯兰国家,死刑仍然合法,并适用于某些罪行,如谋杀、叛教和通奸。这些国家的法律通常基于伊斯兰教法(Sharia)。
社会主义法系(如中国、朝鲜):在社会主义法系国家,死刑仍然存在,并且适用于严重罪行,如谋杀、贪污和危害国家安全罪。
混合法系(如印度、南非):在混合法系国家,死刑的合法性也各不相同。例如,印度保留死刑但使用非常有限,而南非在1995年废除死刑。
总的来说,死刑的合法性与各国的法律传统、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全球趋势是逐步废除死刑,但仍有许多国家保留并执行死刑。
处死作为一种刑罚,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处死被用作对严重犯罪行为的惩罚。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
古代文明: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处死被广泛用于惩罚诸如谋杀、叛国和亵渎神灵等罪行。这些文明通常通过公开处决来震慑他人。
中世纪:在欧洲中世纪,处死仍然是常见的刑罚,通常用于异端、女巫和叛国者。这一时期,处决方式多样,包括绞刑、斩首、火刑等。
近代早期:随着启蒙思想的兴起,一些国家开始对死刑的适用进行限制。例如,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期间,断头台成为主要的处决工具,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死刑道德的广泛讨论。
现代: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逐渐废除或限制死刑。联合国和国际人权组织也呼吁全球废除死刑。然而,仍有一些国家在法律中保留死刑,通常用于最严重的罪行,如谋杀和恐怖主义。
总的来说,处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社会对正义、道德和法律的不断演变的理解和态度。
现代社会中,处死(通常指死刑)的应用引发了多方面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点:
道德与伦理争议:许多人认为死刑违背了基本的人权原则,尤其是生命权。反对者认为,无论罪行多么严重,国家无权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司法公正与误判风险:死刑的不可逆性使得误判成为严重问题。历史上有许多案例表明,无辜者可能被错误定罪并执行死刑,这种情况引发了公众对司法系统可靠性的质疑。
威慑效果存疑:关于死刑是否真正能有效减少犯罪率,学术界存在分歧。一些研究认为死刑对犯罪没有明显的威慑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则持相反观点。
种族与社会经济偏见:在一些国家,死刑的适用存在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偏见。研究表明,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群体更容易被判处死刑,这引发了对公平性的质疑。
国际趋势与压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死刑或暂停执行,这使保留死刑的国家面临国际社会的批评和压力。
受害者家属的感受:支持死刑的人认为,死刑可以为受害者家属带来正义感和心理安慰。然而,反对者指出,死刑并不能真正治愈受害者家属的伤痛,甚至可能延长他们的痛苦。
这些争议使得死刑成为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对其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处死与人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从人权角度看,处死(尤其是死刑)被认为是对生命权的剥夺,而生命权被视为最基本的人权之一。许多国际组织和人权倡导者反对死刑,认为它违反了人类尊严和不可剥夺的生命权。此外,死刑的执行可能伴随着司法不公、误判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对人权的侵害。
然而,支持死刑的观点则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死刑是对严重犯罪(如谋杀)的正当惩罚,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并维护社会正义。他们认为,受害者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也应被纳入考量。
总体而言,处死与人权的关系涉及伦理、法律和社会正义等多方面的权衡,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关于处死(死刑)对犯罪率影响的研究,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发现:
威慑效应:一些研究认为死刑具有威慑作用,能够降低犯罪率,尤其是谋杀案。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死刑的存在会让潜在的罪犯因害怕极刑而不敢犯罪。
无显著影响:另一些研究则发现死刑对犯罪率没有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认为,犯罪行为的动机复杂,死刑并不能有效阻止犯罪的发生。
替代效应:有研究指出,即使死刑存在,罪犯可能会选择其他形式的犯罪,或者通过更隐蔽的手段来规避法律制裁,因此死刑并不能真正降低犯罪率。
社会和心理因素:一些学者强调,犯罪率的变动更多地与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相关,而不是死刑的存在与否。例如,贫困、教育水平、社会不平等和治安政策等都可能对犯罪率产生更大影响。
国际比较: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一些学者发现,废除死刑的国家与保留死刑的国家在犯罪率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质疑了死刑的威慑作用。
总体而言,关于死刑对犯罪率影响的研究尚无一致结论,不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这一话题仍然在学术界和公共政策讨论中具有争议性。
处死的执行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枪决:由行刑队或执行人员使用枪支射击犯人致死。
绞刑:通过绳索将犯人吊起,使其窒息或颈部断裂致死。
电刑:将犯人固定在电椅上,通过电流使其心脏停止跳动。
注射死刑:通过注射致命药物使犯人失去意识并停止呼吸和心跳。
斩首:使用刀或斧头将犯人的头部砍下。
毒气:将犯人置于密闭空间,释放致命气体使其窒息死亡。
这些方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被使用,具体执行方式取决于当地的法律和文化背景。
处死涉及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命的价值:处死是否剥夺了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即生命权?这引发了关于生命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的讨论。
正义与报复:处死是否真正实现了正义,还是仅仅是一种报复行为?它是否能有效震慑犯罪,还是可能引发更多的暴力?
误判与不可逆性:司法系统并非完美,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处死一旦执行便无法逆转,这可能导致无辜生命的丧失。
道德与人性:处死是否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它是否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道主义精神?
心理影响:处死对执行者、受害者家属以及社会大众的心理影响如何?它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创伤?
社会公平:处死是否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公平执行?是否存在种族、阶级或性别上的偏见?
这些问题在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处死(即死刑)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复杂且存在争议的。国际法并未完全禁止死刑,但许多国际条约和公约对其实施提出了严格限制。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国际人权法:根据《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每个人都有生命权,但一些国家在特定情况下仍允许死刑。不过,这些公约强调,死刑只能适用于“最严重的罪行”,并且必须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
废除死刑的趋势: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动废除死刑。例如,欧洲联盟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都明确反对死刑,并呼吁全球废除。
禁止酷刑:国际法禁止酷刑和不人道的惩罚,因此,执行死刑的方式必须符合人道标准。
国际刑事法院:国际刑事法院(ICC)在处理战争罪、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时,明确规定不得判处死刑。
总的来说,国际法对死刑持限制态度,并鼓励各国逐步废除死刑。然而,是否实施死刑仍主要由各国国内法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