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10:11修改
例句
1.众人认为他为人佻巧,言行不一,难以担当大任。
例句
1.这篇文章用词佻巧,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1. 轻佻巧利;轻佻巧佞。
引
1.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楚辞·离骚》
2. 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
《晋书·刘琨祖逖传论》
3. 是拆绣楼台,差池燕羽,佻巧鸠鸣。
《木兰花慢·感春和苍虬》词
朱孝臧
2. 浮华小巧。
引
1. 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唐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
元稹
2. 诗自李杜以来,陵夷滥觞,作者务雕刻雪月,以趋佻巧。
清
《师友诗传录》二二
郎廷槐
3. 七言律,平叙易于径遂,雕镂失之佻巧,比五言为尤难。
清
《说诗
沈德潜
拼音:tiāo qiǎo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人轻浮而不庄重,行为举止不严肃,带有一种轻佻的态度。
例句:他的言谈举止显得佻巧,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
近义词:轻浮、轻佻
反义词:庄重、严肃
佻巧通常用来形容人轻浮、不庄重,或者行为举止不够严肃、稳重。这个词常带有贬义,表示对某人态度或行为的不满或批评。
佻巧在文学中通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或行为中的轻佻、机智或俏皮。这种特质常常通过对话、行为和情节来表现,用以丰富人物形象或推动故事发展。具体应用包括:
人物塑造:通过佻巧的言行,塑造出活泼、机智或略带轻浮的角色,使人物更具个性魅力。
幽默效果:佻巧的对话或情节设置可以增加故事的幽默感,令读者感到轻松愉快。
情节推动:佻巧的行为或决策有时会引发关键情节的转折,推动故事发展。
讽刺与揭露:通过佻巧的表现,作者可以巧妙地讽刺某些社会现象或人物特质,达到批判或揭露的效果。
佻巧的运用需要适度,过多使用可能导致人物形象过于轻浮,影响故事的整体深度。
佻巧和机智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
佻巧通常指的是言行轻浮、不庄重,带有一种戏谑或不正经的态度。它常用于形容人在言语或行为上显得轻佻、不严肃,甚至有些冒失或不得体。
机智则是指人在应对问题或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巧妙地做出反应,表现出敏锐的思维和灵活的处理能力。机智通常带有积极的意义,强调人在复杂情境中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
简而言之,佻巧更偏向于轻浮和不正经,而机智则强调聪明和灵活的反应能力。
佻巧在日常交流中通常指的是一种轻松、幽默、机智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缓解紧张气氛,增加互动的趣味性,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佻巧的言辞能够让对方感到轻松愉快,从而促进更好的沟通和理解。然而,使用佻巧时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或对敏感的人使用,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
佻巧的表达方式通常指那些机智、俏皮且带有幽默感的言辞或行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佻巧表达方式:
双关语:利用词语的多重含义,制造幽默效果。例如:“我最近在学钢琴,但总是弹得‘键’步如飞。”
反讽:用与字面意思相反的表达来传达讽刺或幽默。例如:“你真是个好帮手,每次都能把事情搞砸。”
自嘲:通过调侃自己来展现幽默,同时也显得谦逊。例如:“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迟到,因为总是早到一小时。”
夸张:用夸大的描述来制造幽默效果。例如:“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牛。”
巧妙回应:在面对尴尬或挑衅时,用机智的回答化解局面。例如:“你怎么这么笨?”——“笨得像你这么聪明。”
比喻和拟人:用生动的比喻或拟人手法来增添表达的趣味性。例如:“这个计划像一只乌龟,慢但稳。”
反转预期:打破常规思维,给出出乎意料的回答。例如:“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因为我想让你多等一会儿。”
这些表达方式可以用于日常交流、写作或演讲中,增添语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