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 21:30修改
例句
1.他的言辞总是充满了讥刺,让人感到不舒服。
2.你有话可以直说,不必这般语带讥刺。
1. 讥评讽刺。
引
1. 向自见得信于上,故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
《汉书·刘向传》
2. 高宗为吴兴,巨源作《秋胡诗》,有讥刺语,以事见杀。
《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
3. 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元
《唐才子传·罗隐》
辛文房
4. 他立刻回答了一篇极蛮横的反驳,其中很有些对于曼青个人的讥刺。
《追求》八
茅盾
拼音:jī cì
词性:动词
解释:用尖刻的话嘲笑或挖苦别人,通常带有讽刺意味。
例句:他总是喜欢讥刺别人,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近义词:讽刺、挖苦
反义词:赞美、表扬
讥刺是一种通过尖锐、讽刺或挖苦的言辞来表达批评或嘲笑的修辞手法。它通常用于揭露他人的缺点、愚蠢或虚伪,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讥刺的表达方式可能直接或间接,但往往带有强烈的批判性。
讥刺和讽刺都是通过言语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批评,但它们在语气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讥刺通常更加直接和尖锐,带有明显的攻击性,目的是让对方感到不适或尴尬。讥刺的言辞往往比较刻薄,容易引发冲突。
讽刺则更加含蓄和巧妙,通常通过幽默或反语来表达批评,目的是让对方或听众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并不直接伤害对方。讽刺往往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理解。
总结来说,讥刺更直接且带有攻击性,而讽刺更含蓄且带有幽默感。
讥刺在文学中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尖锐、讽刺的语言揭示人物或社会的缺点、荒谬或虚伪。它在不同文学体裁和作品中都有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社会问题:讽刺文学作品通过夸张或反讽的方式,揭露社会不公、腐败或道德沦丧。例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通过动物寓言讽刺了极权主义。
塑造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讥刺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缺陷或虚伪行为。例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对某些角色的讽刺性描写突出了他们的自负和势利。
批判时政:讽刺文学常用于批评政治制度或政策。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通过奇幻故事讽刺了18世纪英国的政治和社会。
幽默与娱乐:讥刺也常用于增添作品的幽默感,使读者在笑声中思考问题。例如,马克·吐温的作品常以讽刺手法调侃人性与社会。
表达作者观点:通过讥刺,作者可以间接表达对某些现象或行为的批评,同时避免直接说教。例如,伏尔泰的《老实人》通过讽刺性叙事探讨了哲学问题。
讥刺的应用使文学作品更具批判性和深度,同时也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讥刺是一种通过讽刺、嘲笑或挖苦来表达批评或不满的修辞手法。常见的讥刺表达方式包括:
反语:表面上说赞美的话,实际上表达的是相反的意思。例如:“你真是个大忙人啊!”(实际意思是对方总是拖延或无所事事。)
夸张:通过夸大其词来讽刺某人或某事。例如:“他迟到的时间都够我环游世界一圈了。”
双关语:利用词语的多重含义来进行讽刺。例如:“他真是‘聪明’到家了。”(这里的“聪明”实际上是讽刺对方愚蠢。)
讽刺性提问: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表达讽刺。例如:“你真的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吗?”
对比:通过对比来凸显讽刺意味。例如:“他口口声声说要省钱,结果买了一辆豪车。”
模仿:通过模仿某人的言行来讽刺其行为或态度。例如:“噢,我真是太‘忙’了,忙得连电话都没时间接。”(模仿对方的语气和行为。)
暗讽:通过隐含的言辞或暗示来表达讽刺。例如:“有些人就是不懂得什么叫谦虚。”(虽然没有点名,但明显是讽刺某人。)
这些表达方式都可以用来传达讥刺,但使用时应注意场合和对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