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17:11修改
例句
1.那是一本深刻揭露侵略者罪戾的小说。
2.赌博容易使人坠入罪戾的深渊,难以自拔。
1. 罪愆。
引
1. 赦其不闲于教训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君之惠也。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2. 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国语·晋语四》
3. 赦其罪戾,与之更始。
宋
《边防策上》
秦观
4. 如今政老且带司员实在将赦老家产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隐匿,自干罪戾。
《红楼梦》第一〇五回
2. 罪戾;罪过。
引
1. 余(勃鞮),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国语·晋语四》
2. 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
宋
《陈性之墓碑铭》
陈亮
拼音:zuì lì
词性:名词
解释:指罪行或罪过,通常用于形容严重的错误或违法行为。
例句:他的罪戾深重,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近义词:罪行、罪过
反义词:无
罪戾通常指严重的过错或罪行,通常伴随着道德或法律上的谴责。这个词常用于描述那些对社会或他人造成重大伤害的行为。
罪戾在法律中通常指犯罪行为及其带来的法律责任。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刑事责任:犯罪行为可能会导致刑事处罚,如监禁、罚款等,具体取决于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民事责任:犯罪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犯罪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赔偿损失、支付医疗费用等。
法律制裁:法律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包括但不限于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等。
预防和威慑:通过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处罚,起到预防和威慑作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矫正:法律还通过矫正措施,如社区服务、教育等,帮助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
这些应用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处理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
罪戾通常指在道德或宗教层面上被视为错误或邪恶的行为,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罪恶感或道德上的过失。而犯罪行为则是指在法律层面上被禁止并可能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强调的是对法律的违反。简而言之,罪戾更偏向于道德或宗教的评判,而犯罪行为则是法律层面的定义。
“罪戾”这一概念的历史演变主要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和道德观念有关。以下是其发展的主要脉络: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罪”和”戾”分别指代不同的概念。”罪”通常指违反法律或道德的行为,而”戾”则多指违背天理或伦理的行为。两者尚未完全结合为一个固定的概念。
汉代: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统一。”罪戾”开始作为一个复合词出现,用来描述严重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罪戾”常与”天罚”、”天谴”等概念相联系,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唐宋时期:唐代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罪戾”在法律文献中频繁出现,多用于描述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谋反、弑君等。宋代则进一步将”罪戾”与个人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罪戾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堕落和道德的缺失。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罪戾”的概念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法律和道德领域。特别是在清代,”罪戾”常被用来指代那些不仅违反法律,而且严重违背社会伦理的行为。这一时期,法律对”罪戾”的惩罚也更加严厉,体现了统治者对道德秩序的重视。
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律思想的传入,”罪戾”这一传统概念逐渐被现代法律术语所取代。然而,在一些文学和文化作品中,”罪戾”仍然被用来表达对严重道德缺失或罪恶行为的谴责。
总结来说,”罪戾”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观念的融合与发展,从最初的分立到后来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秩序的重视。
罪戾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宗教、哲学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文化背景中的理解:
基督教文化:在基督教中,罪戾被视为对神的违背,特别是原罪的概念,即人类因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继承的罪性。忏悔和救赎是核心主题。
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中,罪戾被认为是违背安拉的旨意。穆斯林通过祈祷、忏悔和善行来寻求宽恕,并相信在审判日将根据行为受到奖惩。
佛教文化:佛教中,罪戾与业力(Karma)相关,即行为的结果会影响未来。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净化心灵,减少罪戾的影响。
印度教文化:印度教中的罪戾与道德法则(Dharma)相关,违背Dharma会导致负面业力。通过仪式、忏悔和善行可以减轻罪戾。
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罪戾常与道德伦理相关,尤其是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罪戾被视为对社会和谐的破坏,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纠正。
这些文化背景下对罪戾的理解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但都强调道德行为和内心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