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14:31修改
例句
1.他总是故意与我作对,这让我很苦恼。
例句
1.他们感情很好,总是成双作对出席重大场合。
1. 做配偶。
引
1. 想姐姐这般丰韵,自然有个俊俏的郎君作对哩。
元
《留鞋记》第一折
曾瑞
2. 至于婚姻大事,儿女亲情,有贪得富的,便是王公贵戚,自甘与团头作对。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2. 做对头;为敌。
引
1. 〔宋襄公〕又怪郑伯倡议,尊楚王为盟主,不胜其愤,正要与郑国作对。
《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
2. 丽娟见作对的刘公子夫妻皆死,又见再思颇亦悔过自新,便不好十分指摘他从前短处。
《快心编三集》第十一回
3. 收下钱,老实点,别再跟我们为仇作对。
《龙须沟》第二幕
老舍
3. 做对联;对对子。
引
1. 〔钟〕欲用《孟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等语,虑无他经句堪对,不觉伏几假寐,彷髴见黄衣一吏叱之……钟曰:“正为寻索故事作对未得。”
宋
《夷坚支志甲·钟世若》
洪迈
2. 他两个还在一处作对,相交契厚。
《金瓶梅词话》第七三回
3. 他一天就在家读书作文,吟诗作对,哪儿像你这样整天就在外头胡闹!
《家》九
巴金
拼音:zuò duì
词性:动词
解释:故意与某人或某事物对立,故意反对或对抗。
例句:他总喜欢和老师作对,不按老师的要求做事。
近义词:对抗、反对
反义词:支持、顺从
作对通常指故意与某人或某事对立,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挑衅、竞争、或表达不同意见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作对也可能表现为故意不配合或反对他人的建议或决定。
在文学作品中,“作对”通常指的是角色之间的对立或冲突。这种对立可以是人物之间的直接对抗,也可以是思想、价值观或目标上的分歧。作对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能够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常见的作对形式包括正邪对立、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等。
作对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应用场景,主要包括:
教育:作对常用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特别是通过对比和比较来加深理解。
辩论和讨论:在辩论或讨论中,双方通过作对的方式表达不同观点,促进深入思考和交流。
决策制定:在做出重要决策时,作对可以帮助分析不同选项的优缺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创意写作: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通过作对来塑造角色或情节,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冲突。
广告和营销:广告中常用作对的手法来突出产品的独特优势,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中,作对可以帮助来访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冲突,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这些应用场景展示了作对在不同领域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作对与对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如下:
作对:
作对通常指故意与某人或某事对抗或唱反调,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例如,在讨论中故意提出相反的观点,或故意与某人的意见不一致。
作对更多强调的是对立或对抗的行为。
对偶: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对或相补的两个句子或词组,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例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对偶的典型例子。
对偶强调的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称和美感。
总结来说,作对强调的是行为上的对抗,而对偶强调的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称与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对(对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常由两行对称的诗句组成,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并且平仄相对。对联广泛应用于春节、婚礼、庆典等场合,被视为表达美好祝愿和智慧的方式。
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哲理美。它常常用于装饰门楣、墙壁,或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对联的创作也考验着创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智慧,因此在文人雅士中尤为受欢迎。
总的来说,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