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19:01修改
例句
1.这则新闻报道内容失实,引起了公众的质疑。
2.他的说法失实,导致了别人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议。
1. 事物失其本来状态。
引
1.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易·泰》
2. 不合乎事实。
引
1. 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韩非子·显学》
2. 《五经》皆多失实之说。
汉
《论衡·正说》
王充
3. 至于学官,其能明于教率而详于考察,有得人之称,则待以信赏;若训授无方而取舍失实,亦将论其罚焉。
宋
《劝学诏》
曾巩
4. 《崇祯纪事》,吴郡姚宗典所著,其中纪载多失实。
清
《池北偶谈·谈故四·崇祯纪事》
王士禛
5. 废名题跋中推重太过,窃意过誉亦是失实耳。
《看云随笔·苦茶庵小文》
周作人
拼音:shī shí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内容或信息与事实不符,不真实。
例句:这篇报道因为内容失实而被撤下。
近义词:虚假、不实
反义词:真实、确实
失实指的是与事实不符,内容不真实或不准确。通常用于描述新闻报道、陈述或信息中存在错误或误导的情况。失实可能是无意的疏忽,也可能是故意的歪曲。
失实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虚假信息:报道中故意或无意地传播不真实的信息,导致公众误解。
夸大事实:对事件的描述过于夸张,超出实际情况,以吸引更多的关注。
断章取义:只选取部分事实或言论,忽略整体背景,导致信息不完整或误导。
误导性标题:使用与内容不符或具有误导性的标题,吸引点击但内容与标题不符。
未经证实的传闻:报道未经核实的信息或传闻,可能导致谣言传播。
选择性报道:只报道某一方面的信息,忽视其他重要方面,导致信息片面。
时间错位:将过去的事件或数据当作当前事件报道,误导读者对时间线的理解。
这些表现都可能损害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辨别信息是否失实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核实来源:检查信息的来源是否可靠,通常来自权威机构、知名媒体或专家发布的信息可信度较高。
交叉验证:查找多个独立来源,看是否有一致的报道或数据支持。
检查日期:确保信息是最新的,过时的信息可能不再准确。
评估逻辑:分析信息的逻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矛盾或不合理的推断。
查找证据:确认信息是否有具体的数据、研究或事实支持。
注意偏见:识别信息是否存在明显的偏见或倾向性,特别是来自有特定立场或利益相关的来源。
使用事实核查工具:利用专业的事实核查网站或工具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更有效地辨别信息是否失实。
失实信息对社会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误导公众:失实信息可能导致公众对重要事件或问题的误解,影响决策和行为。
破坏信任:频繁的失实信息会削弱公众对媒体、政府和其他机构的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加剧社会分裂:失实信息可能被用来煽动对立情绪,加剧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和冲突。
影响公共健康: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失实信息可能导致人们忽视科学建议,采取不安全的做法,影响整体健康。
经济损失:失实信息可能导致市场恐慌或误导投资决策,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识别和纠正失实信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防止信息失实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核实信息来源:确保信息来自可靠、权威的来源,如官方机构、专家或知名媒体。
交叉验证:通过多个独立来源验证同一信息,确保其一致性。
检查发布时间:确认信息是否为最新,避免传播过时或已失效的内容。
警惕标题党:仔细阅读全文,而不仅仅依赖标题,避免被误导。
使用事实核查工具:利用专门的事实核查网站或工具,验证可疑信息。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接收到的信息保持怀疑态度,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增强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
举报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或相关机构举报虚假信息,减少其传播。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信息失实的传播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