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 16:11修改
例句
1.兵荒马乱,他们一家人只能走避山林。
2.过往车辆看到前方道路施工标志后,纷纷走避绕行。
1. 躲避;逃避。
引
1. 以此丹书凡人目上,百鬼走避。
晋
《抱朴子·金丹》
葛洪
2. 以后便留他同坐,渐不推辞,不像前日走避光景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3. 宁波三镇新失利,大帅仓皇欲走避。
清
《朱副将战殁》诗
朱琦
4. 袁世凯明天就要到处捕人了,名单中有你的名字,你还是马上走避一下好。
《回忆廖仲恺》
何香凝
拼音:zǒu bì
词性:动词
解释:指因害怕或避免某种不利的情况而迅速离开或躲避。
例句:听到警报声,大家纷纷走避,寻找安全的地方。
近义词:躲避、逃避
反义词:面对、迎接
走避是指在遇到危险、困难或不利情况时,采取行动避开或逃离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物理上的移动,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回避,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古代文学中,“走避”一词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逃避、躲避:指为了避开某种危险、灾难或不愉快的事物而主动离开或隐藏。例如,《左传》中有“走避其难”的用法,意为躲避灾难。
逃跑、逃亡:指在面临威胁或追捕时,迅速离开原地以保全自身。例如,《史记》中有“走避山林”的描写,意为逃入山林躲避追捕。
回避、退让:在人际关系或冲突中,为避免正面冲突而选择退让或回避。例如,一些古代文人在政治斗争中会选择“走避”以保全自身。
迁徙、迁移:指因某种原因(如战乱、灾害)而离开原居住地,迁移到其他地方。例如,《汉书》中有“走避他乡”的记载,意为迁移到其他地方居住。
这些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上“走避”都带有主动离开或躲避的意味。
“走避”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属于较为书面化或正式的表达,常用于描述因某种原因而离开或躲避的行为。在日常口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躲避”、“避开”或“离开”等更为常见的词语。因此,“走避”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正式场合中,而在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
“走避”、“逃避”和“躲藏”虽然都有“避开”的意思,但在使用场景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
走避:通常指为了避免某种危险或不利情况而主动离开或避开。它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策略性,强调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行动。例如:“他走避了敌人的追捕。”
逃避:指为了避开责任、义务或不愿面对的情况而采取的行动。这个词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暗示着一种不负责任或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态度。例如:“他总是逃避问题,不愿意解决。”
躲藏:指为了不被发现或不被找到而隐藏起来。这个词更多强调身体的隐藏行为,通常与具体的物理空间相关。例如:“他躲藏在树后,以免被发现。”
总结来说,“走避”更强调主动避开危险或不利情境,“逃避”带有不愿面对或负责任的意味,而“躲藏”则更侧重于物理上的隐藏行为。
“走避”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有所不同:
基本含义:指因某种原因而离开或躲避某地或某人。例如:“他为了走避麻烦,决定暂时离开这座城市。”
紧急情况下:常用于描述在危险或紧急情况下的躲避行为。例如:“地震发生时,人们纷纷走避到空旷地带。”
社交或情感层面:有时也用于形容在社交场合或情感上的回避。例如:“他因为不想面对尴尬的局面,选择走避。”
总的来说,“走避”通常带有一定的紧迫性或被动性,表示因某种原因而主动或被迫离开或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