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倚傍的意思

bàng

倚傍

2025年5月13日 12:50修改

拼音yǐ bàng

1.倚傍常用意思: 依傍;依靠。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依傍

例句 1.在困难时期,我们需要彼此倚傍,互相支持和鼓励。
2.在婚姻中,两个人需要互相倚傍,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倚傍引证解释

1. 取法;因袭。

1. 是时温(桓温)将废海西公……彪之既知温不臣迹已著,理不可夺,乃谓温曰:“公阿衡皇家,便当倚傍先代耳。” 《晋书·王彪之传》
2. 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唐 《乐府古题序》 元稹
3. 盖自中世以来,学者惟倚傍前人,莫能自出机杼。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 梁启超

2. 扶持;照顾。

1.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持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倚傍。 《鹤林玉露》卷十 引 宋 梅尧臣《汝坟贫女》诗

3. 依靠;依据。

1. 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要,顶戴着先人积攒下来的钱财,不知稼穑,又无甚事业。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2. 先谈“想”吧!“想”要有倚傍、有路数,凭空是想不出什么的。 《学会想、问和做》 谢觉哉

4. 旧时女子谓托身,许嫁。

1. 投胎误,悔落水中央。怕没个才人相倚傍。 清 《蜃中楼·双订》 李渔


倚傍是什么意思

拼音:yǐ bàng

词性:动词

解释:指依靠、依赖某人或某物,以获得支持或帮助。

例句:他在创业初期倚傍了几位有经验的导师,才顺利度过了难关。

近义词:依靠、依赖、依附

反义词:独立、自立

1. 倚傍的定义是什么?

倚傍是指依靠或依赖某物或某人,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力量、支持或存在上依附于其他对象。它可以指物理上的依靠,也可以比喻为精神或情感上的依赖。例如:”他倚傍着大树休息”或”她的成功倚傍于团队的努力”。

2. 倚傍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有哪些?

倚傍在人际关系中通常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具体表现包括:

  1. 频繁寻求他人的意见或认可,即使在小事上也无法自主决定。

  2. 害怕独处或独自行动,总是需要他人陪伴或支持。

  3. 情绪容易受他人影响,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

  4. 难以拒绝他人,即使这会让自己感到不适或负担过重。

  5. 在关系中过度迎合他人,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6. 对分离或失去关系感到极度焦虑。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安全感缺失或自我价值感不足,长期来看可能影响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3. 倚傍与依赖有什么区别?

倚傍通常指依靠或借助某人或某物以获取支持或帮助,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临时性,可能不涉及长期或深层次的依赖关系。例如,倚傍亲友度过难关。

依赖则强调对某人或某物的长期或深层次依靠,甚至可能缺乏独立性,带有更强的必要性或习惯性。例如,依赖药物治疗某种疾病。

简而言之,倚傍偏向于临时或辅助性的依靠,而依赖则更强调长期或不可或缺的依靠。

4. 倚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倚傍心理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成长环境:在过度保护或控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可能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依赖他人。

  2. 缺乏自信:自我价值感低或对自身能力不信任的人,倾向于依靠他人来获得安全感和认可。

  3. 社会文化影响:某些文化或社会规范强调集体主义或服从权威,可能强化依赖行为。

  4. 过往经历:曾经历过失败或挫折的人,可能因害怕再次失败而选择依赖他人。

  5. 人际关系模式:在关系中长期处于被动或从属地位的人,容易形成依赖习惯。

  6. 心理需求:对关爱、关注或安全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可能通过依赖他人来填补。

这种心理状态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

5. 如何克服过度倚傍他人的行为?

克服过度倚傍他人的行为需要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

  1. 自我觉察:先意识到自己是否有过度依赖的倾向,比如做决定时总是寻求他人意见或害怕独自行动。

  2. 设定小目标:从小事开始独立完成,比如自己做个决定或解决一个小问题,逐渐积累自信。

  3. 承担责任:主动承担一些任务或责任,减少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习惯。

  4. 提升能力:通过学习或实践增强自身技能,减少因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依赖。

  5. 建立边界: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界限,避免过度迎合他人。

  6. 心理调适:如果因焦虑或恐惧而依赖他人,可以通过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调整心态。

  7. 逐步行动:改变需要时间,不要苛求自己立刻完全独立,允许自己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记住,适度的相互依赖是人际关系中的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找到健康平衡。

6. 倚傍在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典型的例子?

倚傍在文学作品中通常指人物或情节借鉴、模仿其他作品或历史事件,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

  1. 《红楼梦》与《金瓶梅》——曹雪芹在人物塑造和家庭悲剧的描写上借鉴了《金瓶梅》的框架,但赋予了更深的社会批判和艺术升华。

  2.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借鉴了北欧传说中阿姆莱特(Amleth)的故事,但加入了更复杂的人性探讨和哲思。

  3. 鲁迅的《狂人日记》——形式上借鉴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上完全中国化,成为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4.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借鉴了卡夫卡和福克纳,但融合了拉美文化特色。

  5. 金庸武侠小说——大量倚傍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成吉思汗),与虚构情节交织。

7. 倚傍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是什么?

倚傍现象(如心理或行为上的依赖)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确实存在差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 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文化:

  2. 东亚等集体主义文化中,倚傍可能更倾向家庭或群体,被视为正常甚至积极的社会联结。

  3. 欧美个人主义文化更强调独立性,过度倚傍可能被看作缺乏自主性。

  4. 家庭结构差异:

  5. 在拉美、南亚等地,多代同堂家庭普遍,成年子女对父母的倚傍更被接纳。

  6. 北欧等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成年独立被视为重要发展目标。

  7. 社会支持系统:

  8. 福利完善国家(如北欧)可能减少经济倚傍,而社会保障薄弱地区家庭互助更必要。

  9. 性别角色:

  10. 传统社会可能更宽容男性经济倚傍家庭,而现代文化对两性独立性要求趋同。

关键差异在于:文化对”适度依赖”的界定不同——有的文化视紧密互依为凝聚力,有的则强调早期自立。这些差异反映了深层价值观(如孝道vs个人成就)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