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整治的意思

zhěng zhì

整治

2025年2月27日 19:40修改

拼音zhěng zhì

1.整治常用意思: 整顿治理。

词性动词
近义词 整顿 , 整饬 , 梳理 , 治理
例词整治河道

例句 1.为响应保护环境的国策,当地政府决定大力整治环境污染。

2.整治常用意思: 管束、惩罚,使吃苦头。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例句 1.这些占道经营的不法商贩理应受到整治和约束。

3.整治常用意思: 进行某项工作;搞;做。

词性动词
近义词
例词整治庄稼

整治引证解释

1. 严肃整齐;整齐而有秩序。

1. 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陈不敢当,为之奈何? 《六韬·敌武》
2. 故候息耗者,入国邑,视封疆田畴之整治,城郭室屋门户之润泽,次至车服畜产精华。 《汉书·天文志》

2. 治理;整理。

1. 所摆站赤,命阿剌浅、脱忽察儿两个整治。 《元朝秘史》卷十五
2. 天明亮,整治队伍,就要去点名。 《红色歌谣·练操歌》

3. 置备;制办。

1. 俺孩儿道,则我独自一人,便是那七手八脚,整治不出。 元 《延安府》第二折
2. 林冲的绵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 《水浒传》第十回
3. 秦老整治晚饭与他吃了。 《儒林外史》第一回
4. 晚餐的肴菜,是亚蒨整治的,很是可口。我们一面用饭,一面望着窗外。 《两个家庭》 冰心

4. 处置;惩罚,使吃苦头。

1. 则一件,假似那陈州百姓每不伏我呵,我可怎么整治他? 元 《陈州粜米》楔子
2. 我们里头也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 《红楼梦》第十三回
3. 往后我们当了家,作了主,就得整治他们。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 陈残云


整治是什么意思

1. 整治的定义是什么?

整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对某个领域、系统或环境进行改善、规范和优化,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或提升整体质量。整治通常涉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管理机制的完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公众的参与等。

2. 整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

整治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社会秩序:通过整治行动,可以有效打击违法行为,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2. 提升管理效率:整治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3. 促进公平正义:通过整治,可以纠正不公正现象,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4. 改善社会环境:整治行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交通秩序、市场秩序等,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 预防和减少问题: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整治,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防止问题的扩大和恶化。

总之,整治是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有助于构建和谐、有序、公平的社会环境。

3. 整治与治理的区别是什么?

整治通常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不良现象采取强制措施进行纠正或整顿,强调短期的、针对性的行动。而治理则更广泛,指通过系统性的、长期的管理和协调来解决复杂问题,强调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简而言之,整治是治理的一部分,但治理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

4. 整治常见的实施方法有哪些?

整治常见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法律手段: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行为,打击违法行为。

  2. 行政手段:政府机构通过行政命令、政策引导、监管和处罚等措施进行整治。

  3. 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如税收、补贴、罚款等,激励或惩罚相关行为。

  4. 技术手段: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监测、管理和控制,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5. 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引导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6. 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督,揭露和纠正问题。

  7. 综合治理:结合多种手段,从多个角度进行整治,确保全面和长效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法应根据整治对象和问题的性质灵活调整。

5. 整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有哪些?

整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下:

  1. 环境整治:包括城市垃圾分类、河流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控制等。例如,中国实施的“蓝天保卫战”旨在减少空气污染。

  2. 社会治安整治:通过加强警力部署、监控系统建设等手段,减少犯罪率。例如,某些城市通过增加监控摄像头和社区巡逻来提升公共安全。

  3. 交通整治: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例如,实施限行政策、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等。

  4. 网络整治:打击网络诈骗、虚假信息传播等违法行为。例如,国家网信办定期开展“清朗”专项行动,清理网络环境。

  5. 市场整治: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例如,工商部门定期进行市场检查,确保商品质量。

  6. 教育整治:整顿教育乱象,如课外辅导班过度商业化、学校乱收费等问题。例如,中国实施的“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7. 医疗整治:打击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如过度医疗、药品回扣等。例如,国家卫健委定期开展医疗行业专项整治行动。

这些案例展示了整治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成效。

6. 整治的效果如何评估?

整治效果的评估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目标达成度:检查整治行动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例如环境污染是否减少,交通秩序是否改善等。

  2. 数据对比:通过对比整治前后的相关数据,如污染指数、事故率、投诉量等,量化整治效果。

  3. 公众反馈:收集和分析公众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整治效果的满意度。

  4. 长期监测:持续监测整治后的情况,确保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5. 成本效益分析:评估整治行动的成本与收益,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以上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整治效果的好坏。

7. 整治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整治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来管理和规范社会秩序。在中国,整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强调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随着时间的推移,整治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演变。

在封建社会,整治主要通过法律、行政命令和道德教化来实现。例如,秦朝通过严刑峻法来强化中央集权,汉朝则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到了唐宋时期,整治更加注重法律的完善和执行的公正性。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整治的手段也更加多样化。现代整治不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手段,还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例如,中国政府通过反腐败、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多项措施来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总体而言,整治的历史发展反映了社会对秩序和规范的需求,以及治理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8. 整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在整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

  1. 资源不足: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有效实施整治措施。

  2. 利益冲突: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可能导致冲突和阻力。

  3. 法律法规不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整治需求,导致执行困难。

  4. 技术难题: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或专业知识,可能影响整治效果。

  5. 公众参与度低:公众对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足,可能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6. 长期维护困难:整治后的维护和管理可能面临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问题。

  7. 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或气候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可能影响整治效果。

  8.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或不对称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或执行偏差。

这些挑战需要通过综合规划和多方协作来应对,以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长期效果。

9. 整治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整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驱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整治工作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例如,通过数据分析预测问题区域,或使用无人机进行监控和评估。

  2. 综合治理:未来的整治将更加注重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形成综合治理体系,以应对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3.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整治过程,通过社区参与、公众监督等方式提高整治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4. 可持续发展:整治工作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5. 法律法规完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将不断完善,为整治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6. 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整治工作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些趋势将推动整治工作向更加高效、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0. 整治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是什么?

整治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行动来纠正或改善某一领域的问题或不良现象。它与法律法规的关系在于,整治通常是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的,法律法规为整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行动准则。整治行动必须遵守相关法律,确保合法性和公正性,同时法律法规也为整治提供了监督和保障机制,确保整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因此,整治与法律法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依赖后者提供法律支持,后者通过前者实现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