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 07:30修改
例句
1.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不能辱没了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2.我们在比赛时一定要努力进取,决不辱没学校的声誉。
1. 玷污;玷辱。
引
1. 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家谱。
元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
王实甫
2. 我与你郎才女貌,做夫妻也不辱没了你!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3. 我们永远不会把这壮丽的青春辱没!
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
拼音:rǔ mò
词性:动词
解释:指因行为或表现不佳而使自己或他人蒙受耻辱或损害名誉。
例句:他的不当行为辱没了整个家族的声誉。
近义词:玷污、败坏
反义词:增光、荣耀
辱没通常指的是因不当行为或表现而损害了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誉、尊严或地位。例如,某人可能因不道德的行为而辱没了家族的名声,或因糟糕的表现而辱没了团队的荣誉。这个词常用于强调对名誉或尊严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学中,”辱没”(humiliation)通常指的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体验,表现为个体因受到贬低、嘲笑或侮辱而感到自尊受损。其主要表现包括:
情感反应:强烈的羞耻感、愤怒、无助或悲伤。
生理反应:脸红、心跳加速、出汗或身体紧张。
行为表现:回避社交、退缩或过度防御。
认知影响:自我价值感降低,可能出现自我贬低的念头。
长期影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或创伤后应激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辱没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同样的情境对不同人的影响可能差异很大。
辱没和侮辱虽然都涉及负面评价或伤害他人尊严,但它们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
辱没:通常指因行为不当或能力不足而使自己或他人蒙羞,常用于自责或批评他人未能达到某种标准。例如:”他没能完成任务,真是辱没了家族的荣誉。”
侮辱:指故意用言语或行为伤害他人尊严,是主动的冒犯行为。例如:”他对同事的公开指责是一种侮辱。”
主要区别在于:辱没更多强调”使蒙羞”的结果,而侮辱强调”伤害尊严”的行为本身。辱没有时可用于自己,而侮辱通常是针对他人。
辱没(即受到侮辱、贬低或轻视)对个人心理健康可能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自尊心受损:长期或严重的辱没可能导致个人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自卑心理。
抑郁和焦虑:被辱没的经历可能引发或加重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社交障碍:一些人可能因被辱没而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导致社交退缩或关系困难。
愤怒和敌意:部分人可能对外界产生敌意,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自我认同混乱:长期被贬低可能导致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份产生困惑。
心理创伤:严重的辱没经历可能造成创伤后应激反应。
身体化症状:心理压力可能表现为身体症状,如头痛、失眠或消化问题。
如果个人长期面临辱没或因此出现严重心理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支持。
面对他人的辱没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保持冷静:先控制情绪,避免冲动反应激化矛盾。深呼吸或短暂离开现场有助于平复心情。
明确立场:用坚定但礼貌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例如:“这样的言辞让我感到不被尊重,请停止。”
设定界限:若对方持续辱没,明确告知不可接受的行为界限,必要时减少或切断与这类人的接触。
寻求支持:向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倾诉,获取情感支持和建议。
法律途径:若涉及严重侮辱或骚扰,保留证据(如录音、截图),考虑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自我肯定:不要因他人不当言行否定自我价值,通过兴趣爱好或成就增强内心力量。
区分意图:评估对方是无心还是恶意,前者可沟通化解,后者则需更果断的应对措施。
记住:你有权受到尊重,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永远是优先事项。
辱没行为在社会中的常见形式包括:
言语侮辱:通过恶言恶语、嘲讽、贬低他人等方式进行人格攻击。
歧视:基于种族、性别、宗教、年龄、外貌等因素对他人进行不公平对待或贬低。
欺凌:包括校园霸凌、职场排挤、网络暴力等形式的长期或系统性羞辱。
公开羞辱:如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他人隐私、散布谣言或恶意剪辑视频等。
肢体或象征性侮辱:如打骂、吐口水、破坏他人财物,或做出侮辱性的手势。
制度性羞辱:某些社会规则或政策可能使特定群体遭受不公平对待或贬低。
文化或宗教侮辱:贬低或亵渎他人的信仰、习俗或传统。
这些行为可能对受害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造成长期负面影响。
辱没他人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
破坏信任:辱没行为会严重损害双方的信任基础,导致被辱没的一方难以再相信对方的诚意或善意。
引发冲突:辱没容易激起对方的愤怒或怨恨,可能导致言语或行为上的冲突,甚至长期对立。
降低自尊:被辱没的人可能会感到自卑或羞耻,影响其自我价值感,进而影响社交信心。
疏远关系:持续的辱没会使对方选择远离,导致关系冷淡或彻底破裂。
影响声誉:辱没他人的人可能被视为不尊重他人,从而影响其在社交圈中的形象和人际关系。
造成心理伤害:长期遭受辱没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人际互动能力。
为了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应避免辱没行为,尊重他人感受,采用积极的沟通方式。
辱没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
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东亚、中东)中,辱没行为往往涉及对家庭、团体或社会地位的侮辱,后果可能更严重。
在个人主义文化(如欧美)中,辱没更多针对个人尊严或权利,法律和舆论是主要应对方式。
表达方式:
直接文化(如美国、德国)可能通过明确的语言或肢体冲突表现辱没。
间接文化(如日本、泰国)可能通过冷漠、回避或隐晦的言语传递侮辱。
宗教与社会规范影响:
在宗教影响强的文化(如中东伊斯兰国家),对信仰或宗教象征的侮辱可能引发极端反应。
在世俗化社会,辱没更多与个人价值观或社会平等问题相关。
法律后果:
某些国家(如新加坡、德国)对公开辱没行为有严格法律惩罚。
另一些文化(如美国)更强调言论自由,法律限制较少。
修复方式:
荣誉文化(如地中海、拉美地区)可能要求公开道歉或武力解决。
和谐导向文化(如东亚)更倾向通过调解或沉默化解。
关键差异根源在于文化对”尊严”“荣誉”的界定不同。建议在跨文化交往中提前了解当地敏感点,避免无意触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