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决议的意思

jué

决议

2025年3月1日 02:40修改

拼音jué yì

1.决议常用意思: 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决定。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决断 , 决定 , 决策
例词会议决议

例句 1.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很快形成了决议。
2.在会议上,许多代表对这个决议持保留态度。

决议引证解释

1. 对议论做出決定。

1. 尝决议于庙堂,早书勋于王府。 唐 《授崔园左仆射制》 常衮
2. 有材良佐,布在行列,求其临事决议之际,必得其一言而后定。 元 《贺丞相墓志铭》 虞集
3. 噶少年聪黠,善驭士卒,诸台吉乐为之用,宪皇帝遂决议讨之。 清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 昭梿
4. 《总章》改良,须有会员五十人以上,或议员十人以上,或执行部提议于议事部,经议事部决议后,由总理开职员会修改之。 《中国同盟会》 邹鲁

2. 讨论后,由法定多数通过的决定。

1. 中央于二月中旬召开有各中央局负责同志参加的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各项重要问题,兹将决议要点通报如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 毛泽东
2. 去年中国党接到国际十次大会的决议,说中国革命运动已开始了新的高潮。 《立三路线的理论基础》 周恩来
3. 只要党委正式做决议,我想他是会服从的。 《乔厂长上任记·出山》 蒋子龙


决议是什么意思

拼音:jué yì

词性:名词

解释:经过讨论或表决后作出的正式决定或方案,通常用于组织、会议或政府等正式场合。

例句:会议通过了关于环保的决议,要求所有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近义词:决定、决策

反义词:无

1. 决议的定义是什么?

2. 决议在企业或组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决议在企业或组织中的作用是明确决策方向、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并确保所有成员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它帮助管理层和员工理解组织的优先事项,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减少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效率和执行力。决议还可以作为评估绩效和问责的依据,确保组织在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和透明性。

3. 决议与决策有何区别?

决议通常是指在讨论或会议后达成的正式结论或决定,往往涉及集体意见或组织的正式表态。而决策则更广泛地指个人或组织在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涉及分析和权衡不同的方案。简而言之,决议是决策的一种形式,但决策不一定是决议。

4. 如何制定有效的决议?

制定有效的决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明确问题:首先清楚地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挑战,确保所有相关人员对问题的理解一致。

  2. 收集信息: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或咨询专家等方式,获取与问题相关的全面信息。

  3. 生成选项:头脑风暴可能的解决方案,鼓励创造性思维,列出所有可行的选项。

  4. 评估选项:分析每个选项的优缺点,考虑其可行性、成本和潜在影响。

  5. 做出决定:基于评估结果,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可以投票、讨论或由决策者最终决定。

  6. 执行计划: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确保决议顺利实施。

  7. 监督与反馈:在实施过程中持续监督进展,收集反馈,必要时进行调整。

  8. 评估结果:在决议执行后,评估其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确保决议的制定过程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5. 决议的执行过程通常包括哪些步骤?

决议的执行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定决议:明确决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确保所有相关方理解并同意。

  2. 分配责任:确定负责执行决议的人员或团队,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3. 制定计划: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和关键里程碑。

  4. 实施行动:按照计划开始执行决议,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

  5. 监控进度:定期检查执行进度,确保按计划推进,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6. 评估结果:在决议执行完成后,评估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进行总结和反馈。

  7. 调整改进: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优化未来的决议执行过程。

这些步骤确保决议能够有效地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

6. 决议在法律法规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决议在法律法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通常是由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通过正式程序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决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依据:决议为具体的法律实施提供依据,确保法律条款在实际操作中得以有效执行。

  2. 明确方向:决议通常针对特定问题或情况作出,能够明确政策方向和执行措施,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行为。

  3. 规范行为:通过决议,可以对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其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

  4. 解决争议:在处理法律争议或复杂问题时,决议可以作为权威的解决方案,帮助各方达成共识。

  5. 调整政策:决议能够及时调整和完善现有政策,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总之,决议在法律法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政策的顺利执行。

7. 决议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决议的常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政策性决议:涉及制定或调整政策,通常由立法机关或政府机构通过。

  2. 行政决议:由行政机关针对具体事务或问题作出的决定,通常涉及执行层面的措施。

  3. 财务决议:涉及预算、拨款、税收等财务事项的决策,通常由财务部门或相关委员会提出。

  4. 人事决议:涉及人员任免、晋升、奖惩等事务的决策,通常由人事部门或相关管理机构作出。

  5. 法律决议:涉及法律解释、案件判决或其他法律事务的决策,通常由法院或法律机构作出。

  6. 紧急决议:在紧急情况下迅速作出的决策,通常涉及危机管理或突发事件处理。

这些决议类型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应用于各种组织和机构中。

8. 决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是什么?

决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决策过程:在一些文化中,决策过程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强调共识和团队合作(如日本、中国)。而在其他文化中,决策可能由个人或少数高层领导做出,强调效率和权威(如美国、德国)。

  2. 沟通方式: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非语言沟通和间接表达,需要参与者理解隐含的意思。低语境文化(如美国、德国)则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的沟通。

  3. 时间观念:在有的文化中,决策过程可能较为缓慢,强调深思熟虑和长期影响(如日本、印度)。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决策可能更迅速,注重效率和即时结果(如美国、英国)。

  4. 风险态度:一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决策时更谨慎(如德国、日本)。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愿意承担风险,追求创新和变革(如美国、以色列)。

  5. 权力距离: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决策可能更集中,下级通常不会质疑上级的决定(如中国、墨西哥)。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决策过程可能更加民主,鼓励员工参与和提出意见(如瑞典、丹麦)。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价值观、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上的多样性,影响着决策的方式和结果。

9. 决议的失败通常由哪些因素导致?

决议的失败通常由以下因素导致:

  1. 信息不足或错误:决策者缺乏全面、准确的信息,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2. 目标不明确:如果目标模糊或不一致,决议可能无法有效实施或达不到预期效果。

  3. 资源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源(如资金、人力、时间)可能导致决议无法顺利执行。

  4. 执行不力:即使决议本身合理,如果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沟通不畅、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失败。

  5. 外部环境变化: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决议的实施和效果。

  6. 决策者偏见或错误判断:个人偏见、情绪化决策或错误的判断可能导致决议偏离正确方向。

  7. 缺乏共识:如果团队成员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共识,决议可能难以得到有效支持或执行。

  8. 风险评估不足:未能充分评估潜在风险或制定应对措施,可能导致决议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可控的问题。

10. 决议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决议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1. 数字化转型:随着技术的发展,决议过程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2. 数据驱动决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决议更加基于数据和事实,减少主观判断的影响。

  3. 参与度提升:未来决议过程可能会更加开放和包容,鼓励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增强民主性和代表性。

  4. 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和智能系统将在决议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帮助快速分析和处理复杂信息。

  5. 全球化和跨文化考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决议将更多考虑跨文化和国际因素,促进全球合作和理解。

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决议过程向更高效、更透明和更包容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