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 16:30修改
例句
1.祖父为人正直,禀性纯朴,大家都很喜欢他。
2.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勇敢而又禀性纯朴的民族。
1. 亦作“禀性”。犹天性。指天赋的品性资质。
引
1. 臣备生人伦视听之类,而禀性愚悫,不识忌讳。
《后汉书·郎𫖮传》
2. 禀性久且坚,物理岂无偶。
宋
《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
梅尧臣
3. 凤姐知道邢夫人禀性愚弱。
《红楼梦》第四六回
4. 仲恺一生禀性清廉,虽然几度执掌国家财政事务,然生活简朴,始终如一。
《孙中山与廖仲恺》
何香凝
拼音:bǐng xìng
词性:名词
解释:指一个人天生的性格或本性,通常指不易改变的内在特质。
例句:他的禀性善良,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近义词:天性、本性
反义词:无
禀性通常指一个人或事物的天生特质或本性。它描述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倾向或能力,通常不受外界环境或教育的影响。禀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在的、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其行为和反应的基本模式。
禀性在心理学中通常指的是个体的先天特质或性格倾向,这些特质在个体出生时就已经存在,并且在成长过程中相对稳定。禀性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反应和社交互动方式。心理学家认为,禀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禀性通常与气质(temperament)相关,气质是指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基本倾向。禀性和气质的结合共同塑造了个体的性格。
禀性和性格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禀性通常指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或本质,是内在的、固有的特质。它更多地与遗传和先天因素相关,表现为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或情境的自然反应倾向。
性格则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和思维方式。它受到禀性的影响,但也受到环境、教育、经历等后天因素的塑造。
简单来说,禀性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两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禀性,即一个人的天性或性格特质,对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禀性通常包括一个人的情绪反应、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习惯等,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天生乐观的人可能更容易采取积极的行为,面对挑战时更倾向于寻找解决方案;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独处,避免社交场合。禀性还会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策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因此,禀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和长期的行为模式。
禀性,即个体的性格或天性,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虽然遗传因素在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后天的环境、教育、经历和社会互动也会对个体的性格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成长环境中的家庭氛围、教育方式、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塑造或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因此,禀性并非完全固定,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天环境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哲学中,禀性(Nature)是一个广泛讨论的概念,涉及多个领域和问题。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讨论方向:
本体论:禀性在本体论中通常指事物的本质或根本属性。哲学家们探讨什么是事物的“真实”或“本质”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如何定义事物的存在。
伦理学:在伦理学中,禀性常与“人性”相关。哲学家们讨论人类的本性是善还是恶,以及这种本性如何影响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例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认识论:禀性在认识论中涉及知识的来源和本质。哲学家们探讨人类是否具有先天的知识或认知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自然哲学:在自然哲学中,禀性指自然界的规律和原则。哲学家们研究自然界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些规律如何解释自然现象。
宗教哲学:在宗教哲学中,禀性常与神性或宇宙的本质相关。哲学家们探讨神性或宇宙的本质如何影响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海德格尔讨论人类的本性和自由意志。他们认为人类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在定义自己本质中的自由和责任。
这些讨论展示了禀性在哲学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哲学家和学派对禀性的理解各有侧重。
禀性通常指的是个体的性格、气质和行为倾向。遗传因素在禀性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基因可以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研究表明,某些性格特质,如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然而,禀性也受到环境、教育和社会经历的影响,因此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禀性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文化背景下对禀性的不同理解:
中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禀性通常与“天性”或“本性”相关,强调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修养。儒家思想认为,人的禀性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改善,强调“性相近,习相远”。
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禀性(Nature)常常与“自然”和“天性”联系在一起。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禀性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理性和道德教育来引导和完善。基督教文化中,禀性有时与“原罪”概念相关,认为人性本有缺陷,需要通过信仰和道德行为来净化。
印度文化:在印度文化中,禀性(Prakriti)与宇宙的本质和个体的内在特质相关。印度教和佛教哲学认为,禀性是由“三德”(Sattva、Rajas、Tamas)构成的,这些特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命运。通过修行和冥想,个体可以超越禀性的限制,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非洲文化:在许多非洲文化中,禀性与祖先和神灵的意志密切相关。个体的禀性被认为是由祖先的灵魂和神灵赋予的,因此,尊重祖先和遵循传统是保持良好禀性的重要方式。
美洲原住民文化: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禀性通常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相关。个体的禀性被视为与自然界的其他元素(如动物、植物和神灵)紧密相连,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
总的来说,禀性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尽管具体解释有所不同,但大多数文化都认为禀性是个体内在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强调其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性。
禀性,即个人的性格特质和内在倾向,在教育和职业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影响个人的学习方式、兴趣方向以及职业适应性。例如,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适合需要频繁人际交往的职业,如销售或公关;而性格内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研究型或技术型工作。在教育选择上,禀性也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其未来的职业路径。因此,了解自己的禀性有助于做出更合适的教育和职业选择。
禀性研究(Personality Research)的现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问卷调查法:使用标准化的问卷或量表(如大五人格量表)来评估个体的禀性特征。这种方法通常涉及大量样本,能够提供广泛的统计数据分析。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研究禀性特征对行为的影响。例如,研究者可能会设计实验来观察不同禀性特征的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
观察法:在自然或实验室环境中观察个体的行为,以推断其禀性特征。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真实的行为数据,但可能受到观察者偏见的影响。
生理测量法:通过测量生理指标(如心率、脑电图、激素水平等)来研究禀性特征与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客观的生理数据,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
基因研究法:通过基因测序和遗传分析来研究禀性特征的遗传基础。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禀性特征的生物学基础,但需要复杂的基因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社交媒体、在线行为等数据来研究禀性特征。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规模的行为数据,但需要处理和分析大量复杂数据的能力。
纵向研究法:通过长期跟踪研究个体的禀性特征变化。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禀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信息,但需要长期的研究资源和时间。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者通常会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