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 21:20修改
例句
1.面对如山的铁证,他仍然振振有词地狡赖。
2.事实都已经摆在眼前,他竟然还想狡赖。
1. 狡辩抵赖。
引
1. 〔金令〕以为他必狡赖,再用字柬衣衫鞋袜质证。谁知小子不禁打,十个嘴巴,他就通说了。
《三侠五义》第七十回
2. 只因怕娄阿鼠狡赖,秦古心自愿前来做证。
《十五贯·审鼠》
拼音:jiǎo lài
词性:动词
解释:指用狡猾的手段或借口来推脱责任或否认事实,通常带有不诚实或逃避的意味。
例句:面对证据,他仍然狡赖,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近义词:抵赖、推诿
反义词:承认、坦白
狡赖是指故意逃避责任或否认错误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通过谎言、借口或诡辩来推卸责任或掩盖事实。这种行为往往带有不诚实和欺骗的成分。
在心理学中,狡赖通常被解释为一种防御机制或行为策略,个体通过否认、歪曲事实或推卸责任来逃避批评或惩罚。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对失败、错误或负面评价的恐惧,通常与自尊心较低或缺乏自信有关。狡赖也可能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模式,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观察或经验学会通过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识别和改变这种防御机制是帮助个体建立更健康的应对策略的重要步骤。
狡赖在法律案件中通常指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提供虚假信息或误导法庭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对案件产生以下影响:
损害可信度:如果一方被发现狡赖,法官和陪审团可能会对其陈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从而削弱其证词的可信度。
法律责任:在某些司法管辖区,狡赖可能会导致额外的法律责任,如被指控作伪证或妨碍司法公正。
案件结果:狡赖可能导致不利的判决结果,因为法庭可能会更倾向于相信对方的陈述或证据。
延长诉讼时间:狡赖可能导致案件审理时间延长,因为需要更多时间来查明事实真相。
道德和声誉损害:狡赖行为可能对当事人的道德声誉造成长期损害,影响其未来的法律事务和个人形象。
总的来说,狡赖不仅可能对案件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带来法律和道德上的严重后果。
识别和应对狡赖行为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有效的沟通技巧。以下是一些步骤:
识别狡赖行为:
不一致的陈述:注意对方是否在不同时间或场合下提供矛盾的陈述。
回避责任:狡赖者通常会试图将责任推给他人或外部因素。
模糊回答:他们可能会给出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回答,避免直接回答问题。
情感操纵:狡赖者可能会利用情感操纵,如诉诸同情或愤怒,来转移注意力。
应对狡赖行为:
保持冷静:面对狡赖行为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情绪化反应。
记录证据:如果有条件,记录下对方的陈述和行为,以备后续使用。
直接提问:通过具体和直接的问题,迫使对方给出明确的回答。
设定界限:明确表达你的期望和底线,让对方知道你不接受狡赖行为。
寻求支持:如果情况复杂或严重,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或建议,如上级、同事或专业人士。
通过这些方法,你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和应对狡赖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狡赖与诚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态度。狡赖通常指的是通过欺骗、隐瞒或扭曲事实来逃避责任或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而诚实则是坚持真相、坦诚相待,不隐瞒或歪曲事实。
简单来说,狡赖是对真相的背离,而诚实是对真相的坚持。狡赖往往会导致信任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破裂,而诚实则有助于建立和维护信任,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狡赖与诚实之间是对立的,诚实是道德和伦理的基础,而狡赖则是对这些原则的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