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欲望的意思

wàng

欲望

2025年6月14日 18:20修改

拼音yù wàng

1.欲望常用意思: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急切愿望和要求。

词性名词
近义词 需要 , 渴望 , 欲念 , 意欲

例句 1.这孩子求知欲望很强,学习非常刻苦。
2.这个感人的故事激发了他的写作欲望。

欲望引证解释

1. 希望,盼望。

1. 吏民慕效,浸以成俗,而欲望百姓俭节,家给人足,岂不难哉! 《汉书·成帝纪》
2. 臣愚欲望圣慈特降指挥,下诸路州县相度上件里正衙前与乡户衙前,各具利害奏闻。 宋 《论衙前札子》 司马光
3. 伏睹中天广内端门曰宣德,与京官名相犯,欲望选美名而更之。 宋 《清波别志》卷下 周

2. 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1. 这种力量包括我们的梦想,我们的傲慢,我们的贪婪,我们的畏惧,以及我们的复仇欲望。 《英国人与中国人》 林语堂
2. 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 《复仇集·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欲望是什么意思

拼音:yù wàng

词性:名词

解释:指人内心强烈的想要得到某种事物或实现某种目的的愿望。可以是生理需求,也可以是心理需求。

例句:他对成功的欲望非常强烈,每天都努力工作。

近义词:愿望、渴求、贪念

反义词:无欲、淡泊

1. 欲望的定义是什么?

欲望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状态或体验的强烈渴望或需求,通常与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满足感相关。它可以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食物、水),也可以是更高层次的目标(如成就、爱、权力)。欲望常驱动行为,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以满足自身需求或愿望。

2. 欲望在心理学中有哪些分类?

3. 欲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什么?

欲望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动机驱动:欲望是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激发人们追求目标、满足需求,如生存、成功、情感或物质享受。

  2. 行为导向:欲望可以引导个体做出特定选择,例如对财富的渴望可能促使人努力工作或冒险投资。

  3. 双面性

  4. 积极影响:合理的欲望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如求知欲、创造欲)。

  5. 消极影响:过度或失控的欲望可能导致贪婪、成瘾、道德妥协等行为。

  6. 社会关系塑造:欲望影响人际互动,比如对归属感的渴望促进合作,而权力欲可能引发竞争或冲突。

  7. 心理状态:未被满足的欲望可能引发焦虑或挫败感,而实现欲望可能带来短暂满足,继而产生新的欲望。

  8. 文化差异:不同社会对欲望的接纳程度(如克制vs享乐主义)会间接影响群体行为模式。

人类行为往往是多种欲望(如安全、认同、成就)共同作用的结果,理性调控欲望的能力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4. 如何管理或控制自己的欲望?

管理或控制自己的欲望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自我觉察:首先识别和承认自己的欲望,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反思,区分哪些欲望是健康的,哪些可能有害。

  2. 设定目标:明确自己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将欲望与这些目标对比。优先选择那些与你的价值观一致、有助于实现长期目标的欲望。

  3. 延迟满足:练习延迟满足感,即在冲动时暂停行动,给自己时间思考后果。这可以帮助减少冲动行为。

  4. 替代行为:用健康或有益的活动替代不良欲望。例如,通过运动、阅读或社交来转移注意力。

  5. 建立习惯:通过培养积极习惯来减少对不良欲望的依赖。习惯的力量可以帮助自动抵制诱惑。

  6. 寻求支持:与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讨论你的欲望,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外部视角可以提供帮助和监督。

  7. 练习正念:通过冥想或正念练习,增强对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控制力,减少欲望的支配。

  8. 奖励自己:在成功控制欲望后,适当奖励自己,强化积极行为。

通过这些方法,你可以逐步增强对欲望的控制力,实现更健康、平衡的生活。

5. 欲望与需求有什么区别?

欲望和需求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东西,比如食物、水、安全等。它们是维持生命和基本福祉不可或缺的。

欲望则是人们想要但并非生存必需的东西,比如奢侈品、特定品牌的商品等。它们更多与个人偏好、社会影响和心理满足相关。

简而言之,需求是必要的,欲望是可选的。

6. 欲望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有哪些?

欲望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非常丰富,常见的形式包括:

  1. 爱情与情欲:如《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浪漫与物质享受的渴望,或《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扭曲迷恋。

  2. 权力与野心: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主角因野心弑君,或《红与黑》中于连的阶层攀升欲望。

  3. 财富与物质:如《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对巴黎上流社会的追逐,或《项链》中玛蒂尔德为虚荣付出的代价。

  4. 知识或禁忌:《浮士德》中主角以灵魂换取无限知识,《弗兰肯斯坦》则暗喻对科学边界的僭越。

  5. 生存本能:《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坚韧,或《饥饿》中人物对食物的极端渴求。

这些欲望常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人性矛盾或社会批判。不同作品可能通过象征(如“禁果”)、内心独白或冲突情节来呈现。

7. 欲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什么?

8. 过度追求欲望可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过度追求欲望可能带来以下负面影响:

  1.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或空虚感,因无法满足欲望而产生心理压力。

  2. 人际关系破裂:过度关注自身需求可能忽视他人感受,导致亲情、友情或亲密关系受损。

  3. 财务困境:对物质的无节制追求容易陷入债务危机或消费主义陷阱。

  4. 健康损害:例如暴饮暴食、熬夜或药物滥用等放纵行为对身体的伤害。

  5. 道德风险:可能为满足欲望而违背原则,甚至触犯法律。

  6. 幸福感降低:欲望膨胀会不断抬高满足阈值,反而更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7. 时间浪费:沉迷短期快感会挤占个人成长和更有价值事务的时间。

  8. 社会评价受损:极端情况下可能因行为失控而失去他人尊重。

关键在于保持欲望与现实的平衡,区分合理需求与过度索求。

9. 欲望与幸福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欲望与幸福感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适度欲望提升幸福感:合理的欲望(如追求成长、人际关系或目标)能激发动力,带来满足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2. 过度欲望降低幸福感:当欲望远超过现实能力(如过度追求物质或完美),可能引发焦虑、不满,反而削弱幸福感。

  3. 欲望类型的影响:内在欲望(如学习、助人)通常比外在欲望(如金钱、地位)更能带来持久的幸福。

  4. 比较心理的作用:与社会他人比较的欲望(”想要更多”)容易导致幸福感知下降,而关注自身需求则更健康。

简单来说,欲望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内在导向的欲望是幸福的催化剂,而失控的、外在攀比的欲望可能成为幸福的障碍。关键往往在于对欲望的觉察与平衡。

10. 不同文化对欲望的看法有哪些差异?

不同文化对欲望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西方文化(如欧美)

  2. 强调个人欲望的合法性与追求自由,认为满足欲望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3. 消费主义盛行,物质欲望常被视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4. 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

  5. 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克制欲望(如“克己复礼”),注重集体和谐而非个人满足。

  6. 佛教文化中可能将欲望视为痛苦的根源(如“无欲则刚”)。

  7. 南亚文化(如印度)

  8. 印度教和佛教传统中,欲望(“Kama”)虽被视为人生目标之一,但过度执着可能妨碍精神解脱(“Moksha”)。

  9. 伊斯兰文化

  10. 允许合理满足欲望(如婚姻内的性欲),但需符合教义规范,反对贪婪和过度物质主义。

  11. 非洲传统文化

  12. 部分社群将欲望与社群福祉结合,个人欲望需服从集体利益,某些文化通过仪式疏导欲望。

  13. 拉美文化

  14. 天主教影响下可能对某些欲望(如性欲)有道德约束,但整体对生活享乐持更开放态度。

这些差异反映了宗教、哲学和社会结构的深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