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 07:50修改
例句
1.他终于把难以启齿的话说了出来。
2.这件难以启齿的事还是让他说穿了。
1. 发笑。因笑必露齿,故云。
引
1. 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
《庄子·徐无鬼》
2. 启齿呈编贝,弹丝动削葱。
唐
《春》诗
元稹
3. 卢质字子微,性好玩谑,为庄宗管记。会医官陈玄补太原府医学博士,所司请稿,质立草之,末句云:“既得厚朴之才,宜典从容之职。”庄宗览之久,为启齿。
明
《五杂组·事部四》
谢肇
2. 开口。多表示有所请求。
引
1. 他们如何敢来启齿?
《水浒传》第九八回
2. 王公道:“且吃三杯,方敢启齿。”
《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3. 山鳌意欲上前去说个借宿原故,却是从来不曾向人启齿惯,没有这副面皮。
《快心编初集》第八回
4. 〔唐 文君〕想问又觉不便启齿,无聊地望着墙上的镜框。
《清明前后》第一幕
茅盾
拼音:qǐ chǐ
词性:动词
解释:指开口说话,通常用于形容难以启口或不好意思说出的话。
例句:他对那件事感到非常尴尬,始终难以启齿。
近义词:开口、说出
反义词:沉默、闭口
启齿通常指的是开口说话或表达意见的行为。它可以指在某个场合或情境中开始发言,或者指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此外,启齿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个人在表达某些敏感或不方便的话题时,感到犹豫或难以开口。
人们可能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难以启齿:
涉及隐私或敏感话题:如个人健康问题、家庭矛盾、财务困境等。
害怕被评判或误解:例如表达不同意见、承认错误或分享个人感受时。
缺乏自信或安全感:在公众场合发言、面对权威人士或表达情感时。
文化或社会规范的限制: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某些话题被视为禁忌或不合适。
情感上的困扰:如面对悲伤、愤怒或尴尬的情绪时,难以用言语表达。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人们感到不适或犹豫,从而难以启齿。
启齿在社交礼仪中通常指的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现。它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开口说话,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或正式场合中。启齿可以帮助打破沉默,建立初步的沟通,并展示出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在社交互动中,适时地启齿可以促进对话的流畅进行,避免尴尬的沉默,同时也体现了个人良好的教养和礼仪素养。
克服启齿的困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自信: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准备,提升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表达清楚。
练习表达:多与他人交流,练习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从熟悉的主题开始,逐渐扩展到更具挑战性的话题。
准备充分:在需要发言或表达观点前,提前做好准备,理清思路,明确要点。
放松心态: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自己,减少紧张情绪,有助于更自然地表达。
寻求反馈:向信任的人寻求反馈,了解自己在表达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逐步挑战:从小范围、低压力的场合开始,逐步增加表达的难度,逐步适应。
通过这些方法,你可以逐渐克服启齿的困难,提升表达能力。
在不同文化中,启齿(即开口说话或表达意见)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化差异:
直接与间接表达:
在西方文化(如美国、英国)中,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意见和感受,鼓励坦率和明确的沟通。
在东方文化(如中国、日本)中,人们更倾向于间接表达,避免直接冲突或冒犯他人,强调和谐与含蓄。
权威与等级:
在一些等级观念较强的文化(如韩国、印度)中,下级在与上级交流时可能会更加谨慎,避免直言不讳,以表示尊重。
在平等主义文化(如瑞典、丹麦)中,人们更倾向于平等交流,无论职位高低,都可以自由表达意见。
个人与集体主义:
在个人主义文化(如美国、澳大利亚)中,人们更注重个人意见的表达,鼓励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
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日本)中,人们更注重群体意见,可能会为了避免分歧而选择沉默或附和多数意见。
情感表达:
在拉丁文化(如西班牙、巴西)中,情感表达通常较为热烈和外露,人们倾向于在交流中表达丰富的情感。
在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如芬兰、挪威)中,情感表达则更为内敛和克制,人们倾向于在交流中保持冷静和理性。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沟通方式、社会关系和自我表达的不同理解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