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23:40修改
例句
1.经过农垦战士的开发,北大荒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
1. 农业垦殖。
引
1. 民国21年(1932年),大丰公司办了两期农垦训练班,培训技术人员数十人,学制二年半。
《盐城史话·盐城沿海废灶兴垦始末》
2. 农垦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
《新华日报》1991.2.11
拼音:nóng kěn
词性:动词
解释:指开垦荒地用于农业生产,通常指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活动。
例句:政府鼓励农民参与农垦,以增加粮食产量。
近义词:开垦、垦荒
反义词:荒废、弃耕
农垦是指通过开垦荒地、改良土壤、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方式,将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转变为可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的过程。通常由政府或集体组织主导,目的是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或发展农业经济。农垦可以包括种植作物、养殖牲畜或发展综合农业系统等。
农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屯田制度,但现代意义上的农垦体系主要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经济和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在边疆、边疆和荒芜地区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主要承担开荒、生产粮食和安置转业军人的任务。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成立)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在“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农垦系统进一步扩大,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国营农场,主要目标是增加粮食产量和开发边疆资源。这一阶段的农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面临效率问题。
改革开放后,农垦系统逐步推行市场化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发展多种经营(如工业、商贸)。部分农场开始企业化运作,例如黑龙江农垦(现北大荒集团)逐步发展为现代农业企业。
21世纪以来,农垦系统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经营,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5年中央出台农垦改革文件,推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农垦逐渐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农垦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国防(如新疆兵团),还在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垦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化生产:农垦系统通过大规模集中经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科技示范:农垦企业通常率先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新品种和机械化作业,为周边农户提供示范。
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产业化经营:农垦系统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基础设施:农垦企业建设和维护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边境地区开发: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农垦还承担着开发边疆、稳定边境的重要职能。
生态环境保护:许多农垦区域实施可持续农业实践,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农垦和家庭农场在经营模式、规模、所有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区别:
经营模式:
农垦通常指国有农场或大型农业企业,采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注重产业链整合(如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较小,更依赖家庭成员劳动,灵活性较高。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
农垦的土地一般为国家所有,由企业或集体统一管理。
家庭农场通常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归家庭所有。
生产目标:
农垦侧重粮食安全、战略物资供应或出口导向的大宗商品生产。
家庭农场更注重市场需求多样化,可能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特色农业。
政策支持:
农垦多受国家直接扶持,资金和技术投入较强。
家庭农场依赖地方政策补贴或合作社支持,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简单来说,农垦是“国家队”的大规模农业,家庭农场是“个体户”的小规模灵活经营。
农垦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化与现代化: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农垦将更加注重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通过机械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垦的重要方向,包括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循环农业等。
产业链延伸:农垦企业可能会向农产品加工、物流、销售等下游产业链延伸,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提升附加值。
科技驱动:农业科技(如精准农业、基因编辑、无人机监测等)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推动农垦向智慧农业转型。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改革:政府可能继续出台支持农垦发展的政策,同时推动农垦企业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
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深入,农垦企业可能更多参与国际农业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或拓展海外市场。
多元化经营:部分农垦企业可能探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业务,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
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农垦向更高效、更环保、更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农垦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和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具体表现为:
规模化生产:整合土地资源,形成连片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机械化作业:广泛应用现代化农机装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科技应用:引入良种培育、智能灌溉、精准农业等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产业链整合: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和销售,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标准化管理:推行绿色农业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农产品安全和可持续性。
农垦体系的示范作用也为小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了现代化转型的参考模式。
农垦在粮食安全中扮演关键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规模粮食生产:农垦系统拥有大面积耕地和现代化农业设施,能够高效生产粮食,保障国家粮食供应。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农垦在良种培育、机械化种植、节水灌溉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国农业技术进步。
稳产保供:农垦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在极端天气或市场波动时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市场波动影响。
战略储备:部分农垦基地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国际粮食危机)有稳定的粮食来源。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农垦推动绿色农业、有机种植,减少环境污染,确保粮食生产的长期可持续性。
总体来说,农垦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既保障了粮食的数量,也提升了质量和生产效率。
农垦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和农产品供应、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加工、物流等),以及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效益则体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产品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区域平衡发展,以及为城镇化提供劳动力支持等方面。
农垦系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轮作休耕制度:通过科学轮作和季节性休耕,保护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立”种养结合”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畜禽粪污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等。
加强水资源保护: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控制农业用水量,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对退化土地进行治理,如盐碱地改良、沙地治理等,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建立生态保护区:在垦区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农场空间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定期评估生态环境状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发展有机农业:鼓励有机农产品认证,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
开展生态教育:提高职工和周边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
这些措施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垦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调整种植结构: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或耐旱、耐涝、抗病虫害的作物,减少气候波动带来的风险。
改进灌溉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应对干旱或降水不均。
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肥使用、推广保护性耕作(如免耕、覆盖作物),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和抗侵蚀性。
气象监测与预警:利用现代气象技术提前预测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涝、霜冻),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多元化经营:结合林业、畜牧业等,降低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提高农业系统的韧性。
科技应用:采用智能农业技术(如无人机、遥感监测)优化田间管理,减少资源浪费。
政策与保险支持:利用农业保险和政府补贴分担气候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
生态保护:减少毁林开垦,保护湿地和天然植被,增强区域气候调节能力。
通过综合措施,农垦可以增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