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02:50修改
例句
1.这家上市公司十分注重汲引优秀的人才。
2.这位老领导常常汲引后辈,提拔英才。
1. 从下往上打水。
引
1. 坚冰一时合,井深冻不成。终成汲引绝,不耗复不盈。
唐
《分水岭》诗
元稹
2. 渔樵汲引,荆棘荣衰。
唐
《景阳井赋》
黄滔
3. 到夏天大河的水干了,要靠挖深泉塘,让地下水冒了出来,再用牛和骡子拉的水车,汲引上来,进行灌溉。
《〈丰饶的原野〉前言》
艾芜
2. 汲取水流。
引
1. 并吞沅澧,汲引沮漳。
晋
《江赋》
郭璞
2. 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汲引泉溪,浑涛东注。
北魏
《水经注·㶟水》
郦道元
3. 犹吸取。
引
1. 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蕴借汲引之深浅,其悬绝也,虽天外毫内,不足以喻其辽邈,其相倾也,虽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细。
晋
《抱朴子·尚博》
葛洪
2. 西涯宏才硕学,汲引风流,播之声诗,洵足领袖一时。
清
《明诗纪事丙
陈田
4. 引荐;提拔。
引
1. 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汉书·刘向传》
2. 翟公巽虽为蔡京所汲引,然抗直不为屈。
宋
《寓简》卷八
沈作
3. 公于故人子弟,孤寒后进,汲引如不及。
清
《河道总督陈恪勤公传》
袁枚
4. 入党政界罢?不但要人汲引,并且也得会拍会钻。
《路》一
茅盾
5. 引导;开导。
引
1. 无相非色空不可极,而立言垂训,以汲引为方。
南朝 梁
《为竟陵王发讲疏并颂》
沈约
2. 愿生千佛,无非贤圣,汲引之义虽同,随机之感非一。
南朝 陈
《孝义寺碑》
徐陵
3. 无生有汲引,兹理傥吹嘘。
唐
《谒文公上方》诗
杜甫
4. 开天路垂慈汲引,救我人堕孽灵魂。
明
《一枝花·弥撒乐音》套曲
汲引通常指在组织或机构中通过选拔、推荐等方式将人才提升到更高职位或更重要的岗位上。它强调的是通过公正、公平的程序发现和提拔有能力的人才,以促进组织的发展和效率。
在文学中,”汲引”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用法:
比喻提拔人才:指通过选拔或推荐使人才得到晋升或重用。例如,“他因才华出众,得到了上级的汲引。”
象征汲取知识或智慧:比喻从书籍、经验或他人那里获取知识或智慧。例如,“他通过广泛阅读,不断汲引新的思想。”
描述从深处提取:指从深处或源头提取某种物质或力量。例如,“他们从古老的典籍中汲引智慧。”
表达努力获取:形容通过努力或勤奋获取某种资源或信息。例如,“他汲引了各种资料,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
这些用法在文学中常用于表达提拔、获取或提取的过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汲引和引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有所重叠。
汲引:汲引通常指从某个来源中提取、获取或借鉴内容、信息或资源。它强调的是从外部获取并加以利用的过程。例如,在学术研究中,汲引可能指从其他文献中提取数据或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研究。
引用:引用则是指明确地提及或标注出信息来源,通常在学术写作、新闻报道或法律文书中使用。引用的目的是给予原作者适当的认可,并避免抄袭。引用通常包括在文中标注出处,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
简而言之,汲引强调的是获取和利用,而引用强调的是标注和承认信息来源。
在学术写作中,汲引(引用)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支持论点:通过引用权威的文献、研究或数据,作者可以增强自己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展示研究背景:引用相关文献有助于展示研究背景,说明当前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位置和意义。
避免抄袭:正确引用可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明确区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研究成果。
促进学术对话:通过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作者可以参与到更广泛的学术对话中,推动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提供证据:引用可以为研究方法和结论提供证据,增强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总之,引用是学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提升论文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正确进行引用来支持论点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选择可靠的来源:确保引用的资料来自权威、可信的来源,如学术论文、书籍、权威网站等。
准确引用:直接引用时,确保文字与原文完全一致,并标明出处。间接引用时,用自己的话转述,但仍需注明来源。
上下文一致:引用内容应与论点紧密相关,能够有效支持你的观点,避免断章取义。
适当引用数量:引用应适量,过多引用可能削弱你的原创性,过少则可能缺乏支持。
规范引用格式:根据不同的学术或写作要求,使用相应的引用格式,如APA、MLA、Chicago等。
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有效地利用引用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