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 17:00修改
例句
1.公司老板拥有很大的权柄,但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政府官员应该依法行使权柄,为人民谋福利。
1. 犹权力。
引
1. 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
《汉书·刘向传》
2.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汉
《悲愤诗》
蔡琰
3. 霍然一麾遍九野,吁此权柄谁执持。
宋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诗
苏轼
4. 右手执笔左斗杓,吁此权柄毋敢挠。
清
《黔俗以试院丹笔写魁星相饷遗》诗
舒位
2. 犹权利。
引
1. 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
《坟·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
拼音:quán bǐng
词性:名词
解释:指权力或控制力,通常用于形容对人或事物的支配能力。
例句:他掌握了公司的权柄,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他决定。
近义词:权力、职权
反义词:无权、无力
权柄通常指权力和权威的结合,即一个人或组织在法律、社会或特定领域内拥有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它可以表现为决策权、控制权或指挥权,常用于政治、宗教或管理等领域。
权柄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宗教权威:在许多传统文化中,宗教领袖(如教皇、祭司、僧侣等)拥有极高的精神和社会影响力,例如天主教的教皇或伊斯兰教的伊玛目。
君主制:在君主制文化中,权柄通常集中在国王或皇帝手中,如历史上的中国皇帝、欧洲的君主等,他们通过世袭或神授权威统治。
民主制度:现代民主文化中,权柄通过选举和法治分配,如总统、议会等,权力来源于民众的授权。
部落或氏族权威:在一些土著或部落文化中,权柄由族长或酋长掌握,基于血缘或传统习俗。
经济权力:在资本主义文化中,权柄可能体现在财富和商业影响力上,如大企业领袖或金融巨头。
军事权威:在某些文化中,军事领袖(如将军或军阀)通过武力掌握权柄,例如历史上的军事独裁政权。
不同文化对权柄的认可和表现形式反映了其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权柄和权力虽然都与控制和影响力有关,但两者在概念和用法上存在差异:
通常指实际的能力或力量,能够直接支配、控制或影响他人或事物。权力的来源可以是职位、资源、武力等,具有强制性和工具性。例如,政府拥有行政权力,企业高管拥有管理权力。
更强调合法性和正当性,是被认可或授予的支配资格。权柄通常与道德、制度或社会共识相关,比如领导者的威信、宗教或传统赋予的合法性。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可能拥有道德权柄,但未必掌握实际权力。
关键区别:
权力更偏向“能力”或“手段”,可能通过强制实现;
权柄更侧重“正当性”或“认可”,依赖他人自愿服从。
(例如:独裁者握有权力,但可能缺乏权柄;而宗教领袖可能无实际权力,却具备权柄。)
权柄在组织管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决策与执行:权柄赋予管理者制定决策和推动执行的合法性,确保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资源分配:通过权柄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组织效率。
协调与控制:明确权责关系,减少冲突,维持组织秩序和稳定性。
激励与约束:权柄既包含奖励优秀行为的权力,也包含纠正偏差的权威,引导成员行为。
责任归属:权柄与责任对等,促使管理者审慎行使权力,并对结果负责。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权柄运用需与领导力相结合,过度依赖强制权可能损害团队积极性。现代管理更强调权柄的合理授权和共享。
合法合理地行使权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所有行为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越权或滥用职权。
透明公正:行使权柄时应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确保决策过程公正合理。
责任担当:权力与责任对等,行使权柄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对结果负责。
尊重他人权利:在行使权柄时,需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侵犯他人自由或利益。
公共利益优先: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避免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
接受监督:主动接受内部和外部的监督,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合理授权:在必要时将权力合理下放,确保权力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确保行使权柄时具备足够的专业性和判断力。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确保权柄的行使既合法又合理,同时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权柄和领导力密切相关,但并非完全相同。权柄通常指正式的权力或职位赋予的权威,如管理职位赋予的决策权。领导力则更侧重于个人影响他人、激发团队的能力,即使没有正式权柄也能发挥作用。
关键区别在于:
权柄是外在赋予的,领导力更多是内在培养的
权柄强调控制,领导力强调影响和激励
权柄可能产生服从,领导力更容易赢得追随
最佳领导者往往能将权柄与领导力结合,既运用正式权威,又通过个人魅力和能力获得团队认同。
历史上著名的权柄转移事件包括:
罗马帝国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公元前27年):屋大维(奥古斯都)成为罗马第一位皇帝,结束了罗马共和国。
英国光荣革命(1688年):詹姆斯二世被推翻,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执政,确立了议会主权。
法国大革命(1789年):路易十六被推翻,权力从君主转移到国民议会。
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权力转移到美国联邦政府。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沙皇政权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党掌权。
中国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权力转移到印度和巴基斯坦。
南非结束种族隔离(1994年):权力从白人少数政府转移到多民族政府。
这些事件标志着权力在不同群体或制度之间的重大转移。
现代社会中制约权力过度集中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权制衡:通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形成相互制衡的结构,防止单一部门权力膨胀。
法治原则: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所有权力行使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民主选举:通过定期选举让公民参与权力更替,使权力来源具有民意基础,并对执政者形成约束。
媒体监督:保障新闻自由,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曝光权力滥用行为。
公民社会:鼓励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等第三方力量参与社会监督,形成多元制衡。
透明度机制:推行政务公开、财产申报等制度,增加权力运行的可见度。
任期限制:对重要职位设定任期限制,防止长期掌权导致的权力固化。
技术监督: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权力运行的可追溯系统,如区块链在公共治理中的应用。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形成对权力运行的立体化约束网络,既保持政府效能,又防止权力过度集中。不同国家的具体实施方式会根据其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有所差异。
权柄(权力或权威)对个人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效应,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拥有权柄的人往往感到对环境和他人有更强的控制力,这会提升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使人更果断。
权力可能促使个体更关注集体目标,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尤其在正向引导下,可能发展出服务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心态。
研究显示,适度的权力会增强人的认知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权力趋近理论”)。
权力可能削弱对他人感受的敏感度,导致缺乏换位思考(即“权力悖论”),表现为冷漠或独断。
部分人可能因权力产生“特权感”,合理化不道德行为,如腐败或忽视规则。
高位者可能因压力或担心失去权力而陷入不安全感,甚至因社交隔离感到孤独。
权力可能强化过度自信或“确认偏误”(只接受支持自身观点的信息),导致决策失误。
个人特质:谦逊者可能更抗拒权力的负面效应,而自恋者易滥用权力。
文化环境:集体主义文化中,权力可能更强调责任;个人主义文化中可能放大自我中心倾向。
权力来源:基于专业能力的权力(如专家权威)通常比强制性权力(如职位压迫)更少引发心理扭曲。
建议通过自省、反馈机制和权力制衡来管理权柄的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