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守节的意思

shǒu jié

守节

2025年3月15日 20:41修改

拼音shǒu jié

1.守节常用意思: 坚守节操。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变节 , 失节

例句 1.日本人占领南京后,他立志守节,不再出场演戏。

2.守节常用意思: 封建礼教指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结婚或未婚夫死后终身不结婚。

词性动词
近义词 守志 , 守贞
反义词 失节

例句 1.旧社会许多妇女因守节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守节引证解释

1. 坚守节操。

1. 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左传·成公十五年》
2. 清白守节曰贞。 《逸周书·谥法》
3. 〔周亚夫〕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4. 戣为人守节清苦,议论平正。 唐 《论孔戣致仕状》 韩愈
5. 守节固穷匪易事,铁中谁许斗铮铮。 宋 《五总志》 吴
6. 镇不逾岁即已受诛,而乃乃以守节不屈,独蒙褒表。 明 《瓮记·蒋镇刘 吴延翰

2. 特指妇女谨守礼节,能尽妇道。

1. 夫《行露》之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见一物不具,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君子以为得妇道之宜。 《韩诗外传》卷一
2. 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
3. 丈夫以义烈标名,妇人以守节为行。 《旧唐书·列女传·楚王灵龟妃上官氏》
4. 或者来往官员有怜你守节苦情,奏闻圣上,怜放出得教坊,也是有的事。 《型世言》第一回

3. 旧指寡妇不再嫁。

1. 董仲舒以为伯姬如宋五年,宋恭公卒,伯姬幽居守节三十余年,又忧伤国家之患祸,积阴生阳,故火生灾也。 《汉书·五行志上》
2.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 宋 《泷冈阡表》 欧阳修
3. 贾母、王夫人等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服。 《红楼梦》第四九回
4. 有意守节心难下,俺娘劝我另改嫁。 《漳河水》诗 阮章竞


相关词 直道守节 守节不移 守节死义

守节是什么意思

拼音:shǒu jié

词性:动词

解释:指坚守节操或贞节,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或信仰,尤其用于形容女性在婚姻或道德上的忠贞。

例句:她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守节,没有再嫁。

近义词:守贞、忠贞

反义词:变节、失节

1. 守节的定义是什么?

守节通常指在道德、信仰或情感上保持忠诚和坚守原则的行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守节尤其指妇女在丈夫去世后不再改嫁,保持贞洁和对亡夫的忠诚。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为美德,但在现代社会,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守节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强调个人在道德和原则上的坚持。

2. 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如何体现?

守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伦理:守节被视为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妇女而言。守节意味着对婚姻的忠诚和对家庭的责任,尤其是在丈夫去世后,女性应保持贞洁,不再改嫁。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中被广泛推崇,认为这是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2. 道德楷模:守节者通常被视为道德楷模,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赞扬。历史上,许多守节的女性被记载在史书中,成为后世的榜样。这种道德榜样作用强化了守节的社会价值。

  3. 社会秩序:守节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密切相关。通过强调守节,社会得以维持稳定的家族结构和血缘关系,进而巩固整个社会的秩序。

  4. 文化传承:守节观念通过文学作品、戏剧、民间故事等形式广泛传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文化产品不仅传递了守节的道德标准,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守节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3. 守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关系是什么?

守节在传统社会中常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婚姻和道德层面,强调忠诚、贞洁和自我约束。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演变,人们对守节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个人自由、平等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选择和权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约束。例如,婚姻和性关系不再仅仅被视为道德义务,而是基于双方的自愿和共识。因此,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被重新定义,更多地与个人的承诺、责任和尊重相关,而非外部的道德压力。

此外,现代社会也更加包容和开放,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守节不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唯一标准,而是众多价值观中的一种。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来决定是否遵守守节的原则。

总的来说,守节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关系是复杂且动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其内涵和重要性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4. 守节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例子?

在历史上,守节的著名例子包括:

  1. 苏武牧羊: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威胁利诱,他始终坚守气节,持汉节牧羊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成为忠贞不渝的典范。

  2.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被俘后坚贞不屈,写下《正气歌》等名篇,最终慷慨就义,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广为传颂。

  3.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虽被奸臣秦桧陷害,但始终坚守节操,其“还我河山”的壮志激励后世。

这些例子展现了历史上许多人物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坚守信念和原则的高尚品质。

5. 守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守节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 对个人的影响

  2. 道德操守:守节有助于个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增强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3. 心理健康:坚持守节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减少因道德冲突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4. 社会认同:守节者往往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提升个人声誉和地位。

  5. 对社会的影响

  6. 社会秩序:守节有助于维护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7. 文化传承:守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8. 人际关系:守节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总体而言,守节不仅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6. 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和挑战是什么?

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和挑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1. 实践

  2. 个人层面:守节可以表现为对承诺、道德准则或信仰的坚持。例如,在婚姻中,守节意味着对伴侣的忠诚;在职业中,守节可能体现为职业道德和诚信。

  3. 社会层面:守节可能体现在对社会规范、文化传统或价值观的尊重和遵守。例如,某些文化中仍重视贞洁观念,要求个人在婚前保持纯洁。

  4. 挑战

  5. 价值观多元化:现代社会价值观多样化,传统的守节观念可能与其他价值观(如个人自由、性别平等)产生冲突,导致实践上的困惑或争议。

  6. 社会环境变化:随着全球化和社会变迁,传统守节的实践可能受到挑战。例如,婚姻忠诚在开放的社交环境中可能面临更多诱惑或压力。

  7. 代际差异:年轻一代可能对守节的理解与传统观念不同,导致实践上的代沟。

总的来说,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灵活调整,同时面临价值观冲突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7. 守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如何?

守节与性别平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广泛讨论的话题。守节通常指在婚姻或性关系中保持忠诚和贞洁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性别平等则强调男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在一些传统社会中,守节观念往往对女性有更严格的要求,强调女性的贞洁和忠诚,而对男性的要求相对宽松。这种双重标准被视为性别不平等的表现之一,因为它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同时给予男性更多的特权。

然而,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开始反思和挑战这种不平等的守节观念。现代社会中,守节被视为一种个人选择,而不是基于性别的不公平要求。性别平等运动强调男女在婚姻和性关系中的平等权利,主张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总的来说,守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取决于社会和文化背景。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确保守节观念不成为压迫或限制某一性别的工具,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个人自由的基础之上。

8. 守节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守节在不同文化中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与婚姻、贞操、忠诚等概念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形式:

  1.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守节主要指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不再改嫁,保持贞操。这种行为被视为对丈夫和家族的忠诚,常常受到社会的高度赞扬。

  2. 印度文化:在印度,尤其是印度教文化中,寡妇守节的传统被称为“萨蒂”(Sati),虽然现代法律已禁止,但历史上曾有寡妇在丈夫火葬时自焚殉葬的习俗。

  3. 伊斯兰文化:在伊斯兰文化中,守节主要体现在女性在公共场合穿着保守,遵守“希贾布”(Hijab)或“尼卡布”(Niqab)等服饰规范,以保持贞洁和端庄。

  4. 西方文化:在西方,守节的概念更多地与婚姻忠诚相关,强调夫妻之间的专一和忠诚。基督教文化中也有关于贞洁和婚姻忠诚的教导。

  5. 非洲文化:在一些非洲文化中,守节可能表现为女性在婚前保持贞操,或在丈夫去世后遵守特定的哀悼和守寡仪式。

  6. 日本文化:在日本,守节的概念可能体现在对家庭和婚姻的忠诚,尤其是在武士阶层中,女性在丈夫去世后保持贞操和忠诚被视为美德。

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婚姻、贞操和忠诚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已有所改变或淡化。

9. 守节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

守节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方面。它强调个人应保持诚实、正直和责任感,特别是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能够坚守原则。这种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道德判断力,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守节还鼓励学生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从而促进和谐的社会关系。通过教育,守节可以成为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10. 守节与道德伦理的关系如何?

守节与道德伦理密切相关,守节通常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体现了个人对道德准则的坚守。守节强调在特定情境下保持忠诚、正直和自律,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品质,也对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产生积极影响。

在道德伦理的框架下,守节常常与责任感、诚信和尊重等价值观相联系。它要求个人在行为上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自我约束来维护这些标准。守节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石。

总的来说,守节是道德伦理在个人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它通过个人的自律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道德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