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 22:50修改
例句
1.这个词含有讽刺的意味,用在此处不是很恰当。
例句
1.春游的时候多玩一些团建小游戏,可以为活动增添无穷意味。
例句
1.我感觉现在有点秋天的意味了,公园的树叶都开始逐渐变黄了。
例句
1.他不辞而别,意味着要跟我们决裂了。
1. 意境,趣味。
引
1. 无限难思意味长,速须觉悟礼空王。
《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
2. 途间只恐逢着微生亩,渠必说些无意味言语。
明
《复丘长孺书》
李贽
3. 依样葫芦再作一遍还有甚么意味。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
4. 直到没有钱,一个钱都有它的意味。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鲁迅
2. 含蓄的意思。
引
1. 为了表示有秩序,当然实际上也含有示威的意味,所有我们这些迎候孙先生的人都在指定的时刻自动集中。
《初见中山先生》
葛克信
2. 这最后几句话,带有质问的意味,老人家第一次对我生气了。
《鲁迅印象记》
赵家璧
3.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猴子不识“义”而勇为,跑到公路边去截车报案;那位受害的少女走投无路,呼救求援,而那位处长干部却毫无恻隐之心,更不用讲见义勇为了。
《有感于“猴子报案”》
林帆
拼音:yì wèi
词性:名词/动词
解释:
作为名词,指事物所包含的意义或内涵。
作为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或现象所代表或暗示的意思。
例句:
他说的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这个手势意味着我们之间的友谊。
近义词:意义、内涵
反义词:无
“意味”通常指某个词语、句子或行为所表达的含义或内涵。它可以涉及字面意思,也可以包括隐含的、深层次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意味”可以用来解释某个现象的背后的原因或目的。例如,一个词语的意味可能包括它的字面意思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联想或情感。
在语言学中,意味(即语义)是指语言单位(如词、短语、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它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帮助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意味的作用主要包括:
传递信息:通过语义,语言能够传递具体的信息、思想和情感。
构建理解:语义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说话者或作者的意图。
区分词汇:语义的差异使得不同的词汇能够表达不同的概念,从而丰富语言表达。
语法支持:语义与语法共同作用,确保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相协调。
语境关联:语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发生变化,帮助语言适应多样化的交流场景。
总之,意味是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基石,直接影响沟通的有效性。
意味和语义在语言学中都是与意义相关的概念,但它们侧重点不同。
语义(Semantics):指的是语言符号(如词语、句子)所表达的具体意义。它关注的是语言单位在特定语境中的指代或表达的内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语义是指一种水果。
意味(Meaning):则更广泛,不仅包括语义,还涉及语言符号在使用时所传达的隐含意义、情感色彩或文化背景。例如,“苹果”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象征着知识或诱惑,这些额外的含义就是它的意味。
简而言之,语义是字面意义,而意味则包含了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意义。
在不同文化中,意味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符号、行为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例如:
语言表达:某些词语或短语在一种文化中可能具有积极的含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带有负面或不同的含义。例如,英语中的“ambitious”通常表示有抱负,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过于追求个人利益。
非语言符号:手势、表情和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传达不同的意思。例如,竖起大拇指在西方文化中表示赞许,但在某些中东国家可能被视为冒犯。
社会习俗:礼仪和社交规范在不同文化中差异很大。例如,在西方国家,直接的眼神接触通常被视为自信和诚实,但在某些亚洲文化中,过度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
象征意义:某些物品或颜色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白色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象征纯洁,但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则与丧葬相关。
理解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误解和冲突。
“意味”这个词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汉语的古代发展。在古代汉语中,“意”和“味”通常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思想、意图”和“味道、滋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意味”这一复合词,用来表达更深层的含义或暗示。
在唐宋时期,“意味”开始更多地用于文学和哲学作品中,表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到了明清时期,这个词的使用更加广泛,不仅在文学中,还在日常语言中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引申意义。
现代汉语中,“意味”通常用来表示某种暗示、象征或深层次的含义,既可以用在具体的事物上,也可以用在抽象的概念中。例如,“这句话的意味很深”表示这句话有深层次的含义或暗示。
总的来说,“意味”的演变历史反映了汉语词汇在语义和用法上的不断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