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浇漓的意思

jiāo

浇漓

2025年2月26日 09:10修改

拼音jiāo lí

1.浇漓常用意思: (风俗等)不敦厚。

词性形容词
近义词 浇薄

例句 1.这本书将世道浇漓演绎得淋漓尽致。
2.他们谈论的都是些“人心不古,世道浇漓”的寒心事。

浇漓引证解释

1. 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

1. 淳清既辨,浇漓代袭。 南朝 齐 《为竟陵王与刘 王融
2. 政犹蹐驳,俗尚浇醨,当是为理之心未返于本耳。 唐 《敕岁初处分》 张九龄
3. 人心为风俗之本,未有人心浇漓而风俗朴厚者。 清 《啸亭杂录·德济斋夫子》 昭梿
4. 慷慨激昂的人说:“世道浇漓,人心不古,国粹将亡,此吾所为仰天扼腕切齿三叹息者也!” 《热风·随感录五十八》 鲁迅

2. 文风浮艳不实。

1. 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醨之态。 《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
2. 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 元 《唐才子传·殷文圭》 辛文房

3. 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1. 玉液是浇漓,金沙乃糟粕。 唐 《酒中十咏·酒泉》 皮日休


浇漓是什么意思

拼音:jiāo lí

词性:形容词

解释:形容事物的质量或水平变得低劣、不纯正,通常指社会风气或道德水准的下降。

例句: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让人感到浇漓不堪。

近义词:败坏、堕落

反义词:纯正、高尚

1. 浇漓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

“浇漓”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风俗、道德或社会风气的衰败、轻薄或浮华。它常用于描述一种社会或文化上的不良风气,表示某种传统或道德标准逐渐丧失,变得浅薄或不严肃。例如,可以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浮躁、人情淡薄等现象。

2. 浇漓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浇漓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形容情感的流露或表现,尤其是那种不加掩饰、自然流露的情感。它可以出现在以下场景中:

  1. 情感表达: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流露,如悲伤、喜悦或愤怒时的情感宣泄。

  2. 自然描写:用于描绘自然景象中水流的奔放或雨水的倾泻,营造出一种生动、动态的氛围。

  3. 人物性格刻画: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或行为方式,展现其直率、真诚或冲动的性格特征。

  4. 情节推进:在故事情节中,浇漓的情感或行为可能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场景通过“浇漓”这一词汇的使用,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表现力。

3. 浇漓与其他类似词语(如凋零、衰落)的区别是什么?

浇漓、凋零和衰落都是描述事物逐渐减弱或消逝的词语,但它们的使用场景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1. 浇漓:通常用于描述风俗、道德或文化的逐渐败坏或失去原有品质。例如,“社会风气日益浇漓”指的是社会道德和风气的逐渐败坏。

  2. 凋零:多用于形容植物、花朵或生命的枯萎和消逝,也可以引申为事物或情感的逐渐消失。例如,“花园里的花朵在寒冬中凋零”指的是花朵的枯萎。

  3. 衰落:常用于描述国家、家族、事业或权力的逐渐减弱或衰退。例如,“曾经繁荣的帝国逐渐衰落”指的是国家力量的减弱。

总结来说,浇漓侧重于道德或文化的败坏,凋零侧重于生命或自然的消逝,而衰落则侧重于力量或地位的减弱。

4. 浇漓这个词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浇漓”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或人情变得淡薄、不淳厚。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浇漓”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汉代或更早的时期,常被用来批评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或人心不古的现象。

在历史背景中,“浇漓”常与“醇厚”相对,后者指社会风气淳朴、人心厚道。随着社会变迁,尤其是在朝代更替或社会动荡时期,文人学者常使用“浇漓”一词来表达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忧虑。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作品中就曾用“浇漓”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风气。

总的来说,“浇漓”一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道德和人情的关注,以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

5. 如何在实际写作中恰当地使用浇漓这个词?

“浇漓”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或人情变得淡薄、不淳厚。在实际写作中使用这个词时,通常用于描述某种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的变化。例如:

  1. 描述社会风气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浇漓,昔日的温情似乎已不复存在。”

  1. 批评人情淡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浇漓,令人感到遗憾。”

  1. 讨论文化或道德的衰退

“一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浇漓,这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总之,使用“浇漓”时,通常带有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或状态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或批评。确保上下文能够清晰表达这种情感,才能使这个词的使用更加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