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 00:40修改
例句
1.她的夫君到边塞打仗去了,至今未回。
2.她遗憾没能在最好的年华里遇上她的夫君。
1. 指君王。
引
1. 思夫君兮太息。
《文选〈九歌·云中君〉》
2. 褒夫君之善行,废园邑以崇俭。
《文选·潘岳〈西征赋〉》
2. 称友人。
引
1.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南朝 齐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诗》
谢朓
2. 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唐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诗
孟浩然
3. 圣主想贤哲,夫君欿来东。
明
《送礼部傅侍郎赴浙西按察》诗
高启
3. 妻子称丈夫。
引
1. 人世悲欢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归。
唐
《闺怨》诗
高骈
2. 侧边斜插黄金凤,妆罢夫君带笑看。
唐
《云鬟》诗
赵鸾鸾
3. 我是十年孀妇,当时未识夫君。
清
《七夕杂咏》
孙枝蔚
拼音:fū jūn
词性:名词
解释: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带有尊敬和亲密的意味。
例句:我的夫君在外经商,我每天都会为他祈祷平安。
近义词:丈夫、老公
反义词:妻子、老婆
在古代中国,“夫君”通常是对已婚男子的尊称,妻子可以用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的丈夫。它带有一种尊敬和亲密的意味,反映了妻子对丈夫的敬意和依赖。
在现代汉语中,“夫君”一词的使用场景较为有限,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文学作品:在古风小说、诗歌或剧本中,女子可能会用“夫君”来称呼自己的丈夫,以营造古典或浪漫的氛围。
传统戏剧:在戏曲或历史剧中,角色可能会使用“夫君”来体现古代的语言习惯和人物关系。
正式或庄重的场合: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或书信中,妻子可能会用“夫君”来称呼丈夫,以示尊重和亲密。
文化传承:在学习或研究古代文化、语言时,“夫君”可能会被提及,作为古代称谓的一个例子。
总体而言,“夫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更多是作为一种复古或文学化的表达方式。
“夫君”、“丈夫”和“老公”都是对已婚男性的称呼,但它们在使用语境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
夫君:这是一个较为古典和正式的称呼,常见于古代文学或现代一些较为传统的场合。它带有一种尊敬和温婉的情感,通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丈夫:这是一个中性且正式的称呼,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它强调的是婚姻关系中的男性角色,比较普遍且没有特别的情感色彩。
老公:这是一个较为口语化且亲昵的称呼,常用于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的交流。它带有更多的亲密感和随意性,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称呼方式。
总的来说,“夫君”更古典和正式,“丈夫”更中性普遍,“老公”更口语化和亲昵。
“夫君”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主要用来称呼丈夫或君主,其使用频率随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概述:
先秦时期:在先秦文献中,”夫君”一词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诗经》等经典文献中,常用于表达对丈夫或君主的尊敬和爱慕。
汉唐时期:在汉代和唐代,”夫君”一词依然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中,常用于表达夫妻之间的情感。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夫君”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平民阶层中,更多的使用”丈夫”或”相公”等词。然而,在官方文书和文学作品中,”夫君”仍然用于正式或文学化的语境。
近现代:在现代汉语中,”夫君”一词的使用频率进一步降低,主要出现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再使用。
总体而言,”夫君”一词的使用频率随历史发展而逐渐减少,尤其是在现代汉语中,几乎被”丈夫”等更常见的词所取代。
在文学作品中,”夫君”一词通常指代丈夫或男性伴侣,其形象因时代、文化背景和作品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夫君形象:
理想的丈夫: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夫君被描绘为家庭的支柱,具有责任感、忠诚和智慧,能够保护和支持妻子与家庭。
爱情的主角:在浪漫文学中,夫君往往是爱情故事的核心人物,展现深情、温柔和浪漫的特质,与妻子或恋人共同经历情感的起伏。
权威与威严:在一些古代文学或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夫君可能被描绘为家庭中的权威人物,具有威严和决断力,甚至有时显得严厉或专制。
悲剧性人物:在某些悲剧性作品中,夫君可能因为命运、性格或外部环境的原因,成为悲剧的中心人物,经历痛苦、挣扎或失败。
反叛者或革新者:在现代文学中,夫君的形象可能更加复杂,有时被描绘为反叛传统、追求个人自由或社会变革的角色。
这些形象反映了不同时代和文化对夫君角色的期待和解读,也展示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