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程度的意思

chéng

程度

2025年2月28日 04:50修改

拼音chéng dù

1.程度常用意思: 某一方面的水平。

词性名词
近义词 境界 , 水平 , 水准
例词文化程度
例词思想程度

例句 1.他虽然才四岁,但语文能力已经有小学一年级的程度了。

2.程度常用意思: 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

词性名词
近义词

例句 1.天气虽然很冷,但还没到可以结冰的程度。

程度引证解释

1. 法度;标准。

1. 皇明鉴微,特革斯弊……但以田数虽广,地力各殊,须量沃塉,用立程度。 唐 《论废楚州营田表》 刘禹锡
2. 本朝人才所以衰弱,不逮古人者,直以文法繁密,每事必守程度,按故例,一出意则为妄作矣。 宋 《经总制钱二》 叶
3. 程度愈谨而豪杰之气渐以拘,禁防益密而旷达之士遭其辱。 宋 《谢杨解元启》 陈亮
4. 为童子时,应对长者,言词多明辨,而揖逊多中程度。 清 《乡饮大宾方君墓志铭》 刘大

2. 程限;进度。

1.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宋 《游金山寄扬州鲜于子骏从事邵光》诗 苏辙
2. 读书程度输少年,中酒心情厌日长。 元 《访友别墅》诗 郭钰
3. 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 《明史·张本传》

3. 文化、教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1. 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 唐 《答崔立之书》 韩愈
2. 脸谱,当然自有它本身的意义的,但我总觉得并非象征手法,而且在舞台的构造和看客的程度和古代不同的时候,它更不过是一种赘疣。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 鲁迅
3. 果然你的程度比我高,我做了一个俗人,碰来碰去,尽是正派女人。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 洪深

4. 事物发展达到的状况。

1. 他不是医生,但是凭他的生活经验与人格,邻居们相信他或者比相信医生的程度还更高一些。 《四世同堂》三五 老舍
2. 大家看看这些阶级敌人,这些反革命,残忍到什么程度!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 魏巍


程度是什么意思

拼音:chéng dù

词性:名词

解释:指事物发展或变化所达到的水平、范围或界限。

例句:他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令人敬佩。

近义词:水平、限度

反义词:无

1. 程度的定义是什么?

程度是指某种状态、性质或现象在数量、质量或强度上的高低、大小或深浅。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发展水平、影响范围或表现的强弱。例如,在温度方面,程度可以指温度的冷热;在教育方面,程度可以指知识的深浅或技能的熟练度。

2. 程度在数学中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在数学中,”程度”通常用于描述某个量的大小、范围或强度。以下是一些具体应用:

  1. 角度测量:在几何学中,程度用于测量角度的大小,一个完整的圆为360度。

  2. 多项式的次数:在代数中,多项式的次数表示其最高次项的次数,如二次多项式的次数为2。

  3. 函数的连续性:在微积分中,函数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程度来描述,如连续、可微等。

  4. 概率分布:在概率论中,程度可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或分布的集中程度。

  5. 优化问题:在优化理论中,程度可以表示目标函数的最优值或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

  6. 误差分析:在数值分析中,程度用于描述近似值与精确值之间的误差大小。

这些应用展示了”程度”在数学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3. 程度与概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程度和概率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对某个事件或状态的描述具有量化的特性。程度通常用来描述某个属性或状态的强度或水平,而概率则用来描述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两者都可以通过数值来量化,从而提供更精确的描述。

例如,在风险评估中,程度可以用来描述某个风险的影响大小,而概率则用来描述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结合程度和概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和管理风险。此外,在统计和数据分析中,程度和概率也经常被用来共同描述数据的分布和特征。

4. 如何量化某种现象的程度?

量化某种现象的程度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定义现象:明确你所要量化的现象是什么,并确定其特征和范围。

  2. 选择指标:根据现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可以是定量的(如数值、百分比)或定性的(如等级、类别)。

  3. 收集数据:通过观察、测量、调查或实验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4. 分析数据:使用统计方法或其他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出量化结果。

  5. 解释结果:根据分析结果,解释现象的程度,并得出结论。

例如,如果你要量化“员工满意度”,可以选择调查问卷作为工具,设计相关问题收集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满意度评分或百分比。

5. 程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

在心理学研究中,“程度”通常用于量化和评估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其应用包括:

  1. 测量情绪强度:通过量表评估个体情绪的强弱,如焦虑、抑郁或幸福感的程度。

  2. 评估行为频率:衡量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如吸烟或锻炼的次数。

  3. 量化认知能力:测试记忆、注意力或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

  4. 衡量心理特质:评估人格特质、动机或态度的强弱,如外向性或自尊心的程度。

  5. 干预效果评估:测量心理治疗或干预措施的效果,如症状减轻或功能改善的程度。

通过这些应用,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理解心理现象,并为干预和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