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 00:00修改
例句
1.老爷子天天通过读书看报来了解天下大事。
2.我们要想做成大事,就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1. 指祭祀或征伐。
引
1. 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书·大诰》
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3. 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礼记·礼器》
4. 皇帝敕谕纂修等官,朕惟祭祀,国之大事,矧今郊祀已遵复我皇祖初制。
明
《戒庵老人漫笔·祀仪成典敕》
李诩
2. 指丧事。
引
1.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礼记·乐记》
2. 谁能脱左骖,大事不可缓。
宋
《李宪仲哀词》
苏轼
3. 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
《子夜》十六
茅盾
3. 指夺取政权。
引
1. 能行大事乎?
《左传·文公元年》
2.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史记·项羽本纪》
3. 韬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
《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4. 得无当举大事乎?
《明史·太祖纪一》
4. 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
引
1.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2. 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后汉书·郑太传》
3. 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
清
《啸亭杂录·李昭信相公》
昭梿
4. 不必说到政治大事上去,即使偶然谈谈儿童或妇女身上的事情,也难保不被看出反动的痕迹。
《看云随笔·草木虫鱼·小引》
周作人
5. 指男女婚事。
引
1. 男大须婚,女大必嫁。这是人伦大事,五常之礼,何故烦恼?
《水浒传》第五回
2. 我听见说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说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6. 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
引
1. 上次我要说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红楼梦》第五一回
2. 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
《反对自由主义》
毛泽东
拼音:dà shì
词性:名词
解释:指重要的、影响广泛的事件或事情,通常具有重大意义或深远影响。
例句:这次会议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大事,所有高层领导都参加了。
近义词:要事、重事
反义词:小事、琐事
大事通常指的是具有重大影响或重要性的事件或事务。它可以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通常会对个人、组织、国家甚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判断是否属于大事往往取决于事件的规模、影响范围以及其对社会或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被认为是大事件的事件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有全球或重大影响的事件:
古埃及文明的兴起(约公元前3100年):标志着人类最早的高度文明之一。
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落(公元前27年 -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的诞生与传播(公元1世纪):基督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影响了全球文化和历史。
伊斯兰教的兴起(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迅速传播,建立了庞大的伊斯兰帝国。
文艺复兴(14-17世纪):欧洲文化、艺术和科学的重生,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
大航海时代(15-17世纪):欧洲探险家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全球化进程。
工业革命(18-19世纪):机械化生产和工业化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美国脱离英国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民主国家。
法国大革命(1789-1799年):推翻了君主制,推动了民主和自由思想的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导致了多个帝国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全球性冲突,导致了联合国的成立和冷战的开始。
冷战(1947-1991年):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影响了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
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20世纪末-21世纪初):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和全球交流的方式。
9/11事件(2001年):恐怖袭击事件,引发了全球反恐战争。
COVID-19大流行(2019年至今):全球性卫生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事件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面貌。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属于“大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影响范围:评估该事件影响的人数或范围。如果影响广泛,涉及多个群体或社会层面,通常被认为是大事。
后果严重性:考虑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持续时间:如果事件的影响是长期的或不可逆转的,更可能被视为大事。
公众关注度:事件是否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是判断是否大事的一个参考。
决策重要性:事件是否涉及重大决策或政策变化,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或政治的重大调整。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更全面地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属于大事。
大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个人层面:
心理影响:大事可能引发焦虑、压力或恐惧等情绪,尤其是当事件具有突发性或不可预测性时。
行为变化:个人可能会调整生活方式或习惯,例如在疫情中采取防护措施,或在经济危机中减少消费。
价值观和信仰:重大事件可能促使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甚至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社会层面:
经济影响:大事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如市场崩溃、失业率上升或供应链中断。
政治影响:重大事件可能引发政策变化、政府更迭或社会运动,影响国家的治理方式。
文化影响:事件可能改变社会的文化氛围,如推动社会对某些议题的关注或改变公众的集体记忆。
科技发展:一些大事也可能加速科技创新,例如疫情推动了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的发展。
长期影响:
历史记忆: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影响后代对时代的理解和认知。
社会结构:事件可能改变社会的阶层结构、性别关系或权力分配,带来深远的变革。
总体而言,大事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既可能带来挑战,也可能催生机遇,具体取决于事件的性质和社会的应对方式。
大事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间观念:在一些文化中,如西方文化,时间被视为线性且紧迫的,因此大事往往与特定的时间节点紧密相关。而在其他文化中,如某些东方文化,时间被视为循环或更灵活的,大事可能更多地与长期的过程或周期性事件相关。
个人与集体: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美国和西欧,大事通常与个人的成就或事件相关,如毕业、结婚或职业晋升。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大事更可能与家庭、社区或国家的集体利益相关,如家庭团聚、传统节日或国家庆典。
宗教与信仰:不同宗教和信仰体系对大事的定义和理解也不同。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圣诞节和复活节是重要的宗教大事;而在伊斯兰文化中,斋月和朝觐则是核心的宗教事件。
社会价值观:某些文化可能更重视教育、职业成功或家庭责任,因此这些领域的事件被视为大事。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强调自然、艺术或精神层面的成就,因此相关事件被视为大事。
仪式与庆祝方式:不同文化对大事的庆祝方式和仪式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婚礼在西方文化中通常是一个盛大的社交活动,而在印度文化中,婚礼可能持续多天,涉及复杂的传统仪式。
总之,大事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受到时间观念、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以及仪式和庆祝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