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 23:10修改
例句
1.警方依法严惩了这些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
2.空气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1. 危险灾害。
引
1.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荀子·荣辱》
2. 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
《韩非子·奸劫弑臣》
3. 险阻危害,不可胜言。
《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2. 使受破坏;伤害。
引
1. 怨毒渐积,志相危害,闻之怃然,中夜而起。
《后汉书·孔融传》
2. 魔何所恚在前而住,宣粗恶辞,或谓已止,一己独身在于旷野,犹如一日灭十方暗众光炬明,今与大众,乃在吾前而现颜貌,吾当相逼速起出去,必相危害已兴众变,遇众苦难。
《普曜经·降魔品》
3. 元徽末,苍梧凶狂,恒欲危害高帝。
《南史·垣护之传》
4. 那些危害猪牛鸡鸭的野物:黄竹筒、黄豺狗、野猫子,都归他们管。
《山乡巨变》上一
周立波
拼音:wēi hài
词性:名词/动词
解释:
(名词)指可能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的事物或行为。
(动词)对某人或某事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
例句: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
过度使用手机会危害视力。
近义词:损害、伤害、威胁
反义词:保护、维护、有益
危害是指可能对生命、健康、财产、环境或社会秩序造成损害或负面影响的潜在风险或实际行为。它可以分为自然危害(如地震、洪水)和人为危害(如污染、事故)等。
常见的危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类:
物理危害:如机械伤害、噪声、振动、辐射、极端温度等。
化学危害:如有毒化学品、腐蚀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等。
生物危害: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
心理社会危害:如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职场暴力等。
人机工程危害:如不良姿势、重复性劳损、设备设计不合理等。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环境危害: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具体危害类型可能因行业和场景不同而有所差异。
评估某种行为或物质的危害程度通常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识别危害源:明确行为或物质的具体性质,了解其潜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剂量与暴露评估:确定接触剂量(如化学物质的浓度)或频率(如行为的重复性),分析短期或长期暴露的后果。
危害类型分析:
健康危害:是否导致疾病、中毒或其他生理伤害。
心理/社会危害:是否引发成瘾、心理依赖或社会功能损害。
环境危害:是否污染生态或破坏生物多样性。
人群脆弱性:评估受影响人群的特点(如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不同群体的耐受性可能不同。
科学依据:参考权威研究数据(如毒理学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或国际机构(WHO、FDA等)的分类标准。
风险管理对比:与其他已知危害对比(如吸烟、酒精),或参考类似物质的监管历史。
社会文化背景:考虑法律限制、道德规范及公众接受度。
示例:评估电子烟的危害时,需分析其尼古丁含量、添加剂毒性、与传统烟草的比较,以及青少年使用率的上升趋势等。
若需具体评估某类行为或物质,建议提供更多细节以便更精准分析。
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损失的潜在源头或情况,而风险则是危害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估。简单来说,危害是潜在的负面因素,风险则是危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区别:
危害是客观存在的潜在威胁(如化学品、高温),风险是主观评估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如接触化学品中毒的概率)。
危害是静态的,风险是动态的(随控制措施变化)。
联系:
风险必须基于危害存在,没有危害就谈不上风险。
风险评估的首要步骤就是识别危害,二者在安全管理中密不可分。
举例:电流是危害,但只有在人体可能接触带电体时(如绝缘破损)才构成触电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减少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居家安全:定期检查电器线路和煤气设备,避免火灾隐患;保持地面干燥以防滑倒;妥善存放药品和危险品,避免儿童接触。
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不酒驾、不疲劳驾驶;行人过马路时注意观察;骑电动车或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
健康管理: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定期体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预防传染病。
网络安全: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不明文件;保护个人隐私信息;谨慎使用公共Wi-Fi。
应急准备:家中备有急救包和灭火器;学习基本急救知识;了解地震、火灾等突发情况的逃生路线。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风险。
危害管理的基本原则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预防为主: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害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害及其可能性和影响。
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如消除、替代、工程控制、管理控制或个人防护。
持续改进:定期审查和更新危害管理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法律法规遵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合规性。
员工参与:鼓励员工参与危害识别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透明沟通:确保危害管理的信息在所有相关方之间透明和及时地沟通。
法律法规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规定和限制危害行为:
明确禁止性规定:法律条文直接规定哪些行为属于违法或犯罪,如刑法明确禁止杀人、盗窃、诈骗等行为。
设定法律责任:对危害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和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罚金)。
规定行为规范: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明确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交通法规规定驾驶行为规范。
设立监管机构:政府设立专门的执法和监管机构(如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监督和执行法律。
民事赔偿机制:通过民法规定侵权责任,要求危害行为的实施者对受害者进行经济赔偿。
程序性规定:通过诉讼法和行政程序法规定处理危害行为的法定程序,保障处理过程的公正性。
预防性措施:法律授权行政机关采取行政许可、检查等预防性措施,防止危害行为发生。
特殊保护规定:对未成年人、消费者等特定群体给予特殊法律保护,限制针对这些群体的危害行为。
未来科技发展虽然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可能带来以下几类新的危害:
隐私侵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和滥用,例如通过面部识别或数据分析追踪个人行为。
自动化导致的失业:机器人和AI的广泛应用可能取代大量传统工作岗位,加剧社会不平等和失业问题。
网络安全威胁:随着物联网和量子计算的发展,黑客攻击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基础设施、金融系统甚至国家安全。
生物技术的伦理风险: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可能被滥用,导致“设计婴儿”或生物武器的出现,带来伦理和安全问题。
环境破坏:某些新兴技术(如纳米材料或太空采矿)可能对环境造成未知的长期影响,甚至引发不可逆的生态问题。
AI失控:超级人工智能如果缺乏有效控制,可能做出与人类利益相悖的决策,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社会分裂:虚拟现实和社交媒体算法的过度使用可能加剧信息茧房,导致社会极化或现实人际关系的疏离。
资源争夺:对稀土元素、芯片材料等科技关键资源的竞争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冲突。
这些风险要求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加强监管和伦理研究,确保技术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